欢迎光临-中药资讯网-百草资讯网! www.baicaozixun.com百草资讯网APP

百草资讯-中药材-中药大全-中药偏方-中医中药房

当前位置: 主页 > 中医进补 > 精神补益 >

精神补益之以静补神

时间:2020-04-21 17:05来源:未知 作者:中药资讯 点击:
综观历代养生家的养神之法,大多有以静养神的内容。医学家和养生学家对神在人体生命中的作用,均十分重视,认为养神为养生之要,而养神之道在于使神得到清静。静神是我国养生学的一个重要方法。 【以静养神的主要内容】 静神思想始创于老庄。老子提出清静无

     综观历代养生家的养神之法,大多有以静养神的内容。医学家和养生学家对神在人体生命中的作用,均十分重视,认为养神为养生之要,而养神之道在于使神得到清静。静神是我国养生学的一个重要方法。

 
    【以静养神的主要内容】
 
    静神思想始创于老庄。老子提出“清静无为”,将心静神清作为养生之道。他在《道德经》中极力主张虚无恬淡,少思寡欲,清静无为,效仿自然,柔弱退却,要求达到所谓“致虚极,守静笃”的境地,以达到神气清静的目的。庄子继承了老子的思想,也提倡静神。庄子认为:“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清必静,元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同时庄子还提出:“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淡即无为,动以不行,此养生之道也。”庄子对静以养生的认识比老于更加全面,认识到以静养神之“静”不是绝对的静,而是“静”中有动。顺自然而动,动中以静神。
 
    在老庄之后,《内经》第一次从医学的观点提出了神在养生中的作用,提出了静为养生之本。指出:
 
    “静则神藏,躁则消亡。”过于躁动,神不内守,会耗伤气血,扰乱阴阳,损伤脏腑。提出“内无思想之患”,“精神不散”,“积精气神”等静神的要求,认为“恬憺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憺淡虚无”,主要指心神清静。心静则不躁,神安则不乱,精神自可内守,精气自然旺盛,邪气不能侵犯,疾病不会萌发。说明清静养神,以静制躁,是防疾去病的重要内容和方法。
 
    西汉养生家刘安所著的《淮南子》中认为养生之道首先在于养神。他指出:“夫精神气志者,静而日充者以壮,躁而日耗者以老。”意思是说心神安静者,其精气日渐充实,形体随之健壮;而心神躁动者,精气日益耗损,形体必然过早衰老。提出“精神内守形骸而不外越”、“神清志平”等以静养神的思想和方法。他还认为“孔窍者精神之户牖也”,主张制窍以静神气。
 
    三国时期的养生家嵇康在《养生论》中也提出“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神”的静神思想,主张“清虚静泰,少私寡欲”,以达到静神养生。
 
    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提出了十条养生大要,首要即为“啬神”。他在其提出的“十二少”中就有“少思、少念”以静神的内容,反对“多思、多念”以找神,他在《千金翼方·养老大例》中提出养老四要:即要“耳无妄听,口无妄言,身无妄动,心无妄念”,除“身无妄动”外,其余三要均与静神有关。这可以说是对以制窍静神观点的发展。
 
    金代对前人的以静养神的理论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著名医学家刘完素认为:“精神贵乎保”,但更重要的是,如何以静养神。主张以积极的态度和方式去求静养神。认为:‘神太用则劳,其藏在心,静以养之,唯精专然后可以内守。”他所提出的静神,为神用不过,而非神静不用。
 
    明代医学家万全提出:“心常清静则神安,神安则精、神皆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心劳则神不安,神不安则精、神皆危,以此养生则殃。”并针对妄动而提出的“慎动”。所谓“心劳”,指用之太过。
 
    明代医学家李健斋还提出“以理求静”,指出:“主于理,则人欲消亡而心清神悦,不求静而自静。”清代养生家曹庭栋除提出“养静为摄生首务”外,更重要的是,对何以为静,提出了新的认识,他明确指出:“心不可无所用,非必如槁木、如死灰,方为养生之道,静时固戒动,动而不妄动,亦静也”。“用时戒杂,杂则分,分则劳,惟专则虽用不动,志定神凝故也。”数千年来的探索,使我们清楚地看到了静神之重要。只有神静,人才能处于良好的状态,只有神静才能达到健康之目的。历代养生家十分重视静神,是神有着易动而难静的特点,而动则耗,静则守。人作为社会的人,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或为生活所迫,或为名利所诱,或为女色所迷,或为不顺心的事所气,难以跳出名、利、色、气的篱笆,而致精神耗伤,神气失养,进而影响健康,伤身损寿。
 
    【以静养神的基本方法】
 
    古人提出的寡欲,少思,制窍,慎动等以静养神的方法,对我们保持心理和躯体的健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并被现代的研究所证实是有科学道理的。
 
    1.口无妄言
 
    在现今看来,就是不要过多的去讲话,更不要作无谓的争论。过多地、过快地讲话会使人的情绪紧张,致血压升高。不利于人的精神健康;而过多的无谓的争论对人的健康则更加有害。
 
    2.耳无妄听
 
    现在可以理解为要减少噪音对人的影响。噪音对心理和生理活动的影响很大。它使人的听觉感受性降低,听力下降。使人的注意力不易集中,注意力的稳定性降低。噪音使人烦躁、易怒、情绪紧张、不安,甚至精神异常。噪音影响人的思维进程,在强烈的噪音下,思维的连贯性受到很大的影响,使记忆力降低,影响学习效率和工作效率。噪音使有的人性格特点发生某些改变。噪音对儿童智力发育有很大的危害,如意大利奥利机场附近一所小学,学生整天生活在飞机的噪音中,因此,40%的学生智力下降,学习成绩下降。
 
    噪音还可以导致心身疾病的发生。调查研究发现,噪声条件下工作的工人患高血压和胃溃疡的人明显高于低噪声条件下的工人。
 
    为了给人以安静的环境,国际上在制止噪音方面制定了标准,繁华的市区,室外的噪音白天不能超过55分贝;一般居住区白天不能超过45分贝,夜间不能超过35分贝。
 
    3.心无妄念
    心无妄念就是排除杂念。杂念是扰乱心神的主要根源。世俗的纷争常使人心烦意乱,心神不宁。故注重以静养神的人,尤其不可存非分之想,图非分之欲。而是要把精力集中在自己的工作上,集中在对社会的进步上。
 
    【现代静神的方法】
 
    社会的发展充满着竞争,社会环境越来越纷繁喧闹,人的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这对人的精神造成了不可小视的影响。在日益发展的社会潮流中,人们不断探索、研究使人的精神能安宁下来的方法。在东京各大百货公司的大厅和顶楼都设有“避难所”,供人暂避街道的嘈杂和噪音。
 
    我国的许多城市都设立了汽车禁止鸣号区,其目的也就是给人以安静的环境,有助于人的精神能够静下来。美国、荷兰等许多国家则把目光瞄向了中国的瞑目静坐和印度的瑜咖功上。这些方法在使人人静时,可以缓解人身体和精神上的紧张,使人大脑耗能减少,需氧量下降。经测试,人人静后脑电波处于稳定和谐的状态。呼吸次数减少,心跳减慢,血压稳定,免疫功能提高。情绪由消极变得积极,对许多心身疾病有良好的预防作用。在高度静默后,大脑分泌出一种快乐物质——脑啡肽,其作用比海洛因强10~100倍,使人产生欣快愉悦的感觉。这也许就是几千年来人们之所以提倡以静养神的根源所在。
 
    以静养神的方法有多种。但不外乎有两类。一类是形动而神静,这也就是我们后面所要介绍的以动养神。一类是形静致神静。形静而致神静的方法有多种,但最简单、最易行,也是最有生命力的则是静坐。在古代,道家静坐,佛家静坐,儒家静坐,医家更崇尚静坐。静坐最为简单,不需任何安排,静心坐下,平平常常,自自然然,默默地静下心来即可,既没有复杂的动作,也没有严格的程序,亦不需意守,更不必担心会出什么偏差,只要持之以恒,就能达到效果。
 
    静坐最好在安静舒适的环境中进行,同时应注意防寒避风保暖防暑,一天进行2~4次,每次10分钟左右即可。
 
 
    无论精神补益,还是饮食补益、药物补益、按摩补益、艾灸补益,都是以中医的基本理论为指导,通过各自的方式平衡阴阳,调和气血,补益五脏和调援精神,从而保证人体的健康。
 
    【平衡阴阳】
 
    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指导思想,至今仍然在指导着中医临床。当人体处于阴阳平衡的状态时,中医便认为属于健康的状态,如《素问·调经论》指出的“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着一,命日平人”。当病邪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相搏,斗争的结果使得阴阳平衡被打破时,机体产生一系列的病理变化,中医则称之为阴阳失调。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精华,进补作为中医“八法”中的补法,也应当依据辨证论治的总原则,实施辨证施补。在中医的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辨证中,阴阳系八纲之首。《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在八纲辨证中,阴阳统帅其他六纲,其中表、热、实属阳;里、虚、寒属阴。
 
    阴阳是互根的。明代赵养葵在其所著的《医贯·阴阳论》中对阴阳互根的理论作了说明,指出:“阴阳又各互为其根,阳根于阴,阴根于阳;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意思是说阴精(指一切营养物质)是人体生理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而阳气(指一切生理功能活动)必须依赖阴精的资助。如果没有阴精的资助,生理功能活动便无以产生;而阴精的生成又必须以阳气为之生化。如果没有阳气为之生化,也就不能形成阴精。阴阳之间相互依赖,互生互长。在补益当中必须根据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采取不同的方法,或滋阴、或壮阳、或阴阳双补,以达到阴阳平衡的目的。
 
    【调和气血】
 
    气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血充盈方能满足人体生命活动的需要,早在《素问·调经论》指出:“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中医认为气在人体中有五大作用:第一,气可以对人体的生长发育以及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起着激发与推动作用。第二,气的运行可维持人体的正常体温,因而保证了各组织器官正常的生理活动。这种作用被称为温煦作用。第三,气能够护卫全身的肌表,防御各种外邪的侵袭,起到对疾病的防御作用。第四,气能够维持血和津液等液态物质的正常运行,营养全身各组织器官。
 
    气还能够控制汗液、尿液等津液的分泌量,对人的津液起到固摄作用。第五,气还具有气化作用,所谓“气化”也就是气的运动所产生的变化,与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功能有关,比如食人的食物转化为水谷之精气,而水谷之精气又化生为气血、津液,以及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转化都是由于气化作用。
 
    气作为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最基本的物质,它的作用是通过气的运动来实现的。而人体的气的运动变化过程也就是人体生命活动的过程。
 
    气的运行方式称为气机。气机表现为升、降、出、人四种形式。气的升、降、出、人正常,人体的生理活动就能正常进行;气的升、降、出、人失常,人的生理活动就会受到破坏,影响人体健康。气机失常可以表现为气虚、气滞、气逆、气都、气陷、气脱等等。结合到脏腑的病变则可以表现为脾气下陷、胃气上逆、肾不纳气等等。
 
    血是人体脉管内循行着的红色液体,和气一样,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血主要靠脾胃消化吸收水谷精微所化生。正如《灵枢·决气》篇所说:“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血对机体有营养作用,通过血脉输布全身,为各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提供物质基础,从而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血还为人的精神活动提供物质基础。血液充足,则人的精力充沛,思维清晰,感觉灵敏,正如《灵枢·平人绝谷》篇所说:“血脉和利,精神乃居。”血与气之间关系密切,气能生血、行血、摄血。
 
    饮食物化为水谷精微,水谷精微又转化为营养物质和津液,营养物质和津液再转化为血液,这当中所有的过程都离不开气的作用。血液生成后的循行和输布,也是在气的推动作用下实现的。气对血液循行的推动一方面表现为对血有直接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气对血液的推动作用保证和促进了脏腑的正常功能,而脏腑的功能又反过来推动了血液的运行。
 
    气不仅能使血液在血脉中正常的循行,同时保证血在血脉中不致溢出,即气能摄血。当气的功能降低或失常时,均对血产生不良的影响,气虚使脏腑功能下降,如脾胃功能减弱,则化生血的功能减弱,造血减少,导致血虚证的发生。气虚时,可导致血行缓慢,严重的会造成血液瘀阻。气对血液的固摄作用减弱时,则会导致各种出血证的发生,即所谓“气不摄血”。
 
    各种补益方式,既补气又补血,使气血调和,促进机体对水谷精微物质的吸收,保证气血生化充足,保证了气血的正常作用,使人体的生理功能正常,从而保证人体的健康。
 
    【补益五脏】
 
    人体的亏虚,不论是阴阳还是气血,最终都体现在五脏上。所以中医在注重阴阳、气血补养的同时,十分注重五脏补养。所谓五脏,是指中医根据脏器的形态、功能不同而确定的五种功能器官,包括心、肝、脾、肺、肾。五脏的功能正常,发挥着藏精的作用,中医谓之五脏坚固,反之则认为五脏亏虚。《灵枢·天年》说:“五脏坚固……故能长久。”《灵枢·本藏》说:“五脏皆坚者,无病。”在五脏之中,中医十分强调以脾肾为本。因为人的生长发育和衰老都与肾关系密切。所以有“肾为先天”之说。先天禀赋好,给人的一生打下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但有了这样的基础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后天调养和资助。
 
    后天的资助和调养主要是通过脾来实现的。脾的运化功能正常,方能保证人的各种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脾肾之间也就是先天后天之间的关系,同样也存在着相互资助的关系。在调养后天的同时,能使先天的精气得到不断的充实并使之强壮,也就是先天不足的人可以通过后天的调养而转弱为强。正如古代医家所说:“人之自生至老,凡先天之有不足,但得后天培养之力,则补天之功,亦可居其强半。”这就充分说明了补脾的重要性。
 
    关于调摄精神的内容将在精神补益一节中详细叙述。
<中医中药房,转载请注明来源!-www.zyzyf.cn www.baicaozixun.com>>(责任编辑:中药资讯)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