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傷寒下) 144方 1 治濕氣病欲死方o 苦參一兩以酒二升煮, 取一升盡飲之, 當吐則除諸毒病, 服之覆取汗皆愈,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 (傷寒下) 144方)
2 (張丈仲及附後云治熱毒氣垂死破棺千金湯) 治熱病五六日已上苦參湯方o 苦參 (三兩) 、黃芩 (二兩) 、生地黃 (八兩) o 右三味 〔口父〕咀, 以水八升, 煎取二升, 適寒溫服一升, 日再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 (傷寒下) 144方)
3 凝雪湯, 治時行毒病七八日, 熱積聚中煩亂欲死, 起死人搨湯方o 芫花一升以水三升, 煮取一升, 漬故布薄上, 不過三薄, 熱即除o 當溫煖四肢護厥逆也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 (傷寒下) 144方)
4 治傷寒中風五六日已上, 但中煩乾嘔, 栝樓湯方o 栝樓實 (一枚) 、黃芩、甘草 (各三兩) 、生薑 (四兩) 、大棗 (十二枚) 、 柴胡 (半斤) o 右六味 〔口父〕咀, 以水一斗二升, 煮取五升, 絞去滓, 適寒溫服一升, 日三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 (傷寒下) 144方)
5 治傷寒後嘔噦反胃, 及乾嘔不下食, 蘆根飲子方o 生蘆根 (切青) 、竹筎 (各一升) 、粳米 (三合) 、生薑 (三兩) o 右四味以水七升先煮千里鞋底二隻, 取五升, 澄清下藥煮取二升半o 隨便飲, 不差, 重作取差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 (傷寒下) 144方)
6 治傷寒後嘔噦方o 通草 (三兩) 、生蘆根 (切一升) 、橘皮 (一兩) 、粳米 (三合) o 右四味 〔口父〕咀, 以水五升, 煮取二升, 隨便稍飲, 不差, 更作取差止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 (傷寒下) 144方)
7 治傷寒後虛贏少氣嘔吐方o 石膏 (一升) 、竹葉 (二把) 、麥門冬 (一升) 、人參 (二兩) 、半夏 (一升) o 右五味 〔口父〕咀, 以水一斗, 煮取六升, 去滓, 內粳米一升, 米熟湯成o 飲一升, 日三服, 一方加生薑五兩, 此方正是仲景竹葉湯方前卷汗後o 門中已有此方仍少甘草分兩小別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 (傷寒下) 144方)
8 治毒熱攻手足, 赤腫焮熱疼痛欲脫方o 煮馬屎若羊屎汁漬之, 日三度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 (傷寒下) 144方)
9 又方o 豬膏和羊屎塗之亦佳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 (傷寒下) 144方)
10 又方o 濃煮虎杖根, 適寒溫以漬手足, 令至踝上一尺止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 (傷寒下) 144方)
11 又方o 取酒煮苦參以漬之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 (傷寒下) 144方)
12 又方o 稻穰灰汁漬之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 (傷寒下) 144方)
13 又方o 取常思草絞取汁以漬之, 一名蒼耳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 (傷寒下) 144方)
14 漏蘆連翹湯, 治時行熱毒變作赤色癱疽丹軫毒腫, 及眼赤痛生鄣方o 漏蘆、連翹、黃芩、麻黃、白斂、升麻、甘草 (各二兩) 、枳實、大黃 (各三兩) o 右九味 〔口父〕咀, 以水九升, 煮取三升, 分三服, 相去五里久更服, 熱盛者可加芒消二兩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 (傷寒下) 144方)
15 治傷寒五六日斑出, 豬膽湯方o 豬膽、苦酒 (各三合) 、雞子 (一枚) o 右三味合煎三沸, 強人盡服之, 贏人須煎六七沸, 分為二服, 汗出即愈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 (傷寒下) 144方)
16 治人及六畜時氣熱病豌豆瘡方o 濃煮黍穰汁洗之, 一莖是穄穰, 即不差瘡若黑者, 擣蒜封之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 (傷寒下) 144方)
17 又方o 煮芸臺洗之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 (傷寒下) 144方)
18 治熱病後發豌豆瘡方o 黃連三兩以水二升, 煮取八合, 頓服之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 (傷寒下) 144方)
19 又方o 真波斯青黛大如棗, 水服之差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 (傷寒下) 144方)
20 又方o 青木香二兩以水三升, 煮取一升, 頓服之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 (傷寒下) 144方)
21 又方o 若赤黑發如疥大一作痰火者, 煎羊脂摩傅之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 (傷寒下) 144方)
22 又方o 小豆屑雞子白和博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 (傷寒下) 144方)
23 又方o 婦人月水帛拭之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 (傷寒下) 144方)
24 又方o 小兒著取月水汁和水浴之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 (傷寒下) 144方)
25 治瘡出煩疼者, 木香湯方o 青木香 (二兩) 、薰陸香、丁香、礬石 (各一兩) 、麝香 (半兩) o 右五味 〔口父〕咀, 以水四升, 煮取一升半, 分再服, 熱毒盛者加犀角一兩, 無角犀角以升麻代, 病輕者去礬石, 神驗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 (傷寒下) 144方)
26 又方o 瘡上與芒消和豬膽塗, 勿動痂落無痕仍臥黃圭木上良, 此病小便澀有血者, 內壞瘡皆黑, 厭不出膿者, 死不治也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 (傷寒下) 144方)
27 治內發瘡盛方o 酢 (四合) 、大豬膽 (一具) o 右二味合煎三沸, 服一合, 日五服之良驗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 (傷寒下) 144方)
28 治豌豆瘡初發覺欲作者方o 煮大黃五兩服之愈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 (傷寒下) 144方)
29 治時行病發瘡方o 取好蜜遍身摩瘡上,亦可以蜜煎升麻摩之,并數數食之o熱病後發豌豆瘡,灸兩手腕研子骨尖上三壯,男左女右o(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傷寒下)144方)
30 治傷寒鼻,肺間有餘熱故也,熱因血自上不止用此方o 牡蠣 (一兩半) 、石膏 (一兩六銖)o 右二味治下篩, 酒服方寸匕,日三四,亦可蜜丸服如梧子大, 用治大病差後小勞便鼻o(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傷寒下) 144方)
31 治傷寒熱病, 喉中痛閉塞不通方o 生烏扇 (一斤) 、切豬脂 (一斤) o 右二味合煎, 藥成去滓, 取如半雞子薄綿裡之, 內喉中, 稍稍咽之取差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 (傷寒下) 144方)
32 又方o 升麻 (三兩) 、通草 (四兩) 、射干 (二兩) 、芍藥、羚羊角 (各三兩) 、 生蘆根 (切一升) o 右六味 〔口父〕咀, 以水七升, 煮取二升半, 分三服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 (傷寒下) 144方)
33 治熱病口中苦下氣, 除熱喉中鳴煎方o 石膏 (半升) 、蜜 (一升) o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石膏, 取二升, 乃內蜜復煎, 取如餳含如棗核, 盡復合之, 大?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 (傷寒下) 144方)
34 治傷寒熱病後口乾喜唾咽痛方o 大棗 (二十枚) 、烏梅 (十枚) o 右二味合擣, 蜜和含如杏核大, 咽其汁甚驗o 傷寒服湯藥而下利不止, 心下痞, 堅服瀉心湯竟, 復以他藥下之,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 (傷寒下) 144方)
35 利不止醫以理中與之而利益甚, 理中治中焦, 此利在下焦, 赤石脂禹餘糧湯主之方o 赤石脂禹餘糧各一斤碎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 (傷寒下) 144方)
36 右二味以水六升,煮尿二升,分三服,若不止,當利小便,治傷寒後下利膿血方o 阿膠 (一兩) 、黃蘗 (二兩) 、黃連 (四兩) 、梔子人(十四枚) o 右四味〔口父〕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內阿膠更煎令消分為三服o(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傷寒下)144方)
37 (甲乙方無黃蘗有黃芩) 治赤白下膿, 小兒得之三日皆死, 此有虫在下部方o 麝香、礬石、巴豆、附子、真珠、雄黃o 右六味等分治合, 取桑條如箭簳長三寸, 以綿纏頭二寸, 唾濡綿展取藥著綿上, 內穀道中, 半日復易之, 日再神效o 治傷寒六七日, 其人大下後脈沈遲, 手足厥逆, 下部脈不至, 咽喉不利, 唾膿血?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 (傷寒下) 144方)
38 泄利不止, 為難治麻黃升麻湯方o 麻黃、知毋、萎蕤 (一作昌蒲) 、黃芩 (各三兩) 、升麻、芍藥、當歸、乾薑、 石膏、茯苓、白朮、桂心、甘草、麥門冬 (各二兩) o 右十四味 〔口父〕咀, 以水一斗先煮麻黃, 減二升去上沫, 內諸藥, 煮取三升, 微取汗愈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 (傷寒下) 144方)
39 治溫毒及傷寒, 內虛外熱攻胃, 下黃赤汁及爛肉汁赤滯下, 伏氣腹痛諸熱毒方o 梔子 (二十枚) 、豉 (一升) 、薤白 (一握) o 右三味以水四升煮梔子薤白令熟內豉, 煮取二升半, 分三服, 頻服取差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 (傷寒下) 144方)
40 治病後虛腫方o 豉 (五升醇) 、酒 (一斗) 、煮 (三沸) , 及熱頓服, 不耐酒者隨性, 覆取汁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 (傷寒下) 144方)
41 治汗不止方o 地黃三斤切, 以水一斗, 煮取三升, 分三服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 (傷寒下) 144方)
42 又方o 白朮葉作飲飲之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 (傷寒下) 144方)
43 又方o 白朮方寸匕, 以飲服之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 (傷寒下) 144方)
44 治卒得汗不止方o 溫酒服牛羊脂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 (傷寒下) 144方)
45 又方o 服尿亦止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 (傷寒下) 144方)
46 治溫盜汗及汗無時方o 韭根四十九枚水二升, 煮一升頓服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 (傷寒下) 144方)
47 又方o 豉一升以酒二升漬三日, 服不差, 更合服, 不過三劑止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 (傷寒下) 144方)
48 又方o 死人席緣灰煮汁, 洗身差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 (傷寒下) 144方)
49 止汗方o 杜仲、牡蠣 (等分) o 右二味治下篩, 夜臥以水服五錢匕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 (傷寒下) 144方)
50 又方o 麻黃根、牡蠣、雷丸 (各三兩) 、乾薑、甘草 (各一兩) 、米粉 (二升) o 右六味治下篩, 隨汗處粉之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 (傷寒下) 144方)
51 牡蠣散, 治臥即盜汗, 風虛頭痛方o 牡蠣、白朮、防風 (各三兩) o 右三味治下篩, 酒服方寸匕, 日二, 止汗之驗無出於此方, 一切泄汗服之, 三日皆愈, 神驗o 勞復第二 (論二首食忌九錄方二十一首) o 論曰, 凡熱病新差及大病之後, 食豬肉及羊血肥魚油膩等, 必當大下利, 醫所不能治也, 必至於死, 若食餅餌粢黍飴哺鱠灸棗栗諸果物脯脩, 及堅實難消之物, 胃氣尚虛弱不能消化, 必更結熱, 適以藥下之, 則胃氣虛冷, 大利難禁, 不下之必死, 下之復危, 皆難救也, 熱病及大病之後多坐此死, 不可不慎也o 病新差後, 但得食糜粥, 寧少食令飢, 慎勿飽, 不得他有所食雖思之勿與之也, 引日轉久可漸食羊肉白糜若羹汁雉兔鹿肉, 不可食豬狗肉也, 新差後當靜臥, 慎勿早起, 梳頭洗面, 非但體勞, 亦不可多言語用心使意勞煩, 凡此皆令人勞復, 故督郵顧子獻得病已差未健, 詣華勇視脈曰, 雖差, 尚虛未得復, 陽氣不足, 慎勿勞事, 餘勞尚可, 女勞則死, 當吐舌數寸其婦聞其夫差, 從百餘里來省之, 經宿交接, 中間三日發熱口噤, 臨死舌出數寸而死, 病新差未滿百日, 氣力未平復 而以房室者略無不死, 有士蓋正者, 疾愈後六十日, 已能行射獵o 以房室則吐涎而死, 及熱病房室名為陰陽易之病皆難治多死, 近者有一士大夫, 小得傷寒差以十餘日, 能乘馬行來, 自謂平復, 以房室o 即小腹急痛, 手足拘拳而死o 時病差後未滿五日, 食一切肉麵者, 病更發大困o 時病差後新起, 飲酒及韭菜, 病更復o 時病新差, 食生魚鮓, 下利必不止o 時病新差, 食生菜, 令顏色終身不平復o 時病新汗解, 飲冷水者損心包, 令人虛不復o 時病新差, 食生棗及羊肉者, 必膈上作熱蒸o 時病新差, 食犬羊等肉者, 作骨中蒸熱o 時病新差, 食魚肉與瓜生菜, 令人身熱o 時疾新差, 食蒜鱠者, 病發必致大困o 黃龍湯治傷寒差後更頭痛壯熱煩悶方, (仲景名小柴胡湯) 柴胡 (一斤) 、 半夏 (半升) 、黃芩 (三兩) 、人參、甘草 (各二兩) 、生薑 (四兩) 、 大棗 (十二枚) o 右七味 〔口父〕咀, 以水一斗, 煮取五升, 去滓, 服五合, 日三, 不嘔而渴者? 去半夏加栝蔞根四兩o 補大病後不足虛勞方, (萬病虛勞同用) 取七歲己下五歲己上黃牛新生者乳一升以水四升, 煎取一升, 如人體溫稍稍飲之, 不得過多, 十日服, 不絕為佳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 (傷寒下) 144方)
52 治傷寒溫病後勞復或食或飲或動作方o 梔子人 (三七枚) 、石膏 (五兩) 、鼠屎 (尖頭大者二十枚) 、香豉 (一升) o 右四味 〔口父〕咀, 以水七升煮取三升, 分三服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 (傷寒下) 144方)
53 治病後勞復, 或因洗手足, 或梳頭, 或食等勞復方o 取洗手足汁飲一合, 又取頭中垢如棗核大吞一枚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 (傷寒下) 144方)
54 枳實梔子湯, 治大病差後勞復者方o 枳實 (三枚) 、梔子 (十四枚) 、豉 (一升綿裡) o 右三味 〔口父〕咀, 以酢漿七升先煎, 減三升, 次內枳實梔子, 煮取二升o 次內豉煮五六沸, 去滓, 分再服, 覆取汗, 如有宿食者, 內大黃如博子五六枚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 (傷寒下) 144方)
55 治病新差遇美飲食, 食過多食復者方o 取所食餘燒作, 未飲調服二錢匕, 日三服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 (傷寒下) 144方)
56 治新差早起及食多勞復方o 豉 (五合) 、鼠屎 (二十一枚尖頭者) o 右二味以水二升, 煮取一升, 盡服之, 溫臥令小汗愈, (崔氏加梔子七枚九良肘後有麻子人內一升加水一升亦可內枳實三枚白一虎口) 治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 (傷寒下) 144方)
57 重病新差, 早起勞及飲食多, 致復欲死方o 燒甲末服方寸匕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 (傷寒下) 144方)
58 治食大飽不消, 勞復脈實者方o 豉 (一升) 、鼠屎 (二十一枚) 、梔子 (七枚) 、大黃 (三兩) o 右四味 〔口父〕咀, 以水六升, 煮取二升, 分三服, 微取汗, 應小鴨溏者止 ?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 (傷寒下) 144方)
59 治勞復垂死方o 煖湯三合洗四五歲女子陰, 取汁內口中服即愈, 小男兒亦得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 (傷寒下) 144方)
60 治勞復起死人麥門冬湯, 氣欲絕用有效方o 麥門冬 (一兩) 、京棗 (二十枚) 、竹葉切 (一升) 、甘草 (二兩) o 右四味 〔口父〕咀, 以水七升, 煮粳米一升令熟, 去米內諸藥, 煎取三升o 分三服, 不能服者綿滴湯口中o 治食勞力o 麴一升煮取汁服之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 (傷寒下) 144方)
61 又方o 杏人五十枚以酢二升, 煎取一升, 服之取汁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 (傷寒下) 144方)
62 又方o 燒人屎灰水服方寸匕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 (傷寒下) 144方)
63 欲令病人不復方o 燒頭垢如梧子大服之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 (傷寒下) 144方)
64 治傷寒差後一年,心下停水不能食方o 生地黃 (五斤) 、白朮 (一斤) 、好麴 (二斤) o 右三味合擣相得,暴乾下篩,酒服方寸匕, 日三,加至二匕o 論曰,婦人溫病雖差,未苦平復,血脈未和尚有熱毒,而與之交接得病者,名為陰易之病,其人身體重,熱上衝,頭重不能舉, 眼中生眵四肢一云膝脛拘急,小腹絞痛,手足拳,皆即死,其亦有不即死者病苦少腹裡急熱上衝,頭重不欲舉百節解離經脈緩弱,血氣虛骨髓竭便噓噓吸吸, 氣力轉少, 著床不能動搖, 起止仰人, 或引歲月方死,醫者張苗說有婢得病差後數十日, 有六人姦之皆死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傷寒下) 144方)
65 婦人得病易丈夫, 丈夫得病亦易婦人, 治之方o 取女人中近隱處燒, 服方寸匕, 日三, 小便即利, 陰頭微腫, 此為愈矣, 女人病可取男, 一如此法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 (傷寒下) 144方)
66 治交接勞復, 陰腫縮, 腹中絞痛便欲死方o 取所交接婦人衣裳以覆男子, 立愈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 (傷寒下) 144方)
67 令病人不復方o 取女人手足爪二十枚女人中衣帶一尺燒, 以酒若米飲汁服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 (傷寒下) 144方)
68 治男子新病起, 近房內復者方o 取女人月經赤帛燒, 服方寸匕, 亦治陰腫縮入腹絞痛欲死o 治病後頭亂不可理, 通頭法o 生麻油二升, 將頭髮解開安銅沙羅中, 用油淹漬之細細將釵子領髮o 斯須並自通o 百合第三 (論二首方七首) o 論曰, 百合病者, 謂無經絡百脈一宗悉致病也, 皆因傷寒虛勞大病已後不平復, 變成斯病, 其狀惡寒而嘔者, 病在上焦也, 二十三日當愈, 其狀腹滿微喘, 大便? 三四日一大便, 時復小溏者, 病在中焦也, 六十三日當愈, 其狀小便淋瀝難者病在下焦也, 三十三日當愈, 各隨其證以治之, 百合之為病令人意欲食, 復不能食, 或有美時, 或有不用聞飲食臭時, 如有寒其實無寒, 如有熱其實無熱, 常默默欲臥o 復不得眠, 至朝口苦, 小便赤澀, 欲行復不能行, 諸藥不能治, 治之即劇吐利, 如有神靈所為也, 百合病, 身形如和, 其脈微數, 其候每溺時即頭覺痛者, 六十日乃愈, 百合病, 候之溺時頭不覺痛淅淅然寒者, 四十日愈, 百合病, 候之溺時覺快然但覺頭眩者, 二十日愈, 百合病證, 其人或未病而預見其候者, 或已病四五日而出, 或病一月二十日後見其候者, 治之喜誤也, 依證治之o 論曰, 百合病見在於陰而攻其陽, 則陰不得解也, 復發其汗為逆也o 見在於陽而攻其陰, 則陽不得解也, 復下之其病不愈, (要略云見於陰o 者以陽法救之見於陽者以陰法解之見陽攻陰復發其汗此為逆其病難治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 (傷寒下) 144方)
69 見陰攻陽乃復下之此亦為逆其病難治) 治百合病已經發汗之後更發者百合知毋湯方o 百合 (七枚擘) 、知毋 (三兩) o 右二味以泉水先洗漬百合一宿, 當沫出水中, 明旦去水取百合, 更以泉水二升煮百合, 取一升汁置之, 復取知毋切, 以泉水二升, 煮取一升, 汁合和百合汁中, 復煮取一升半, 分再服不差更依法合服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 (傷寒下) 144方)
70 治百合病已經下之後更發者, 百合滑石代赭湯方o 百合 (七枚擘) 、滑石 (三兩) 、代赭 (一兩) o 右三味先以泉水漬百合一宿, 去汁, 乃以水二升煮百合, 取一升去滓, 又以水二升煮二物, 一升內百合汁如前法復煎, 取一升半分再服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 (傷寒下) 144方)
71 治百合病已經吐之後更發者, 百合雞子湯方o 百合七枚擘浸一宿, 去汁, 以泉水二升, 煮取一升, 取雞子黃一枚內汁中攪令調, 分再服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 (傷寒下) 144方)
72 治百合病始不經發汗吐下其病如初者, 百合地黃湯方o 百合七枚擘浸一宿去汁, 以泉水二升, 煮取一升, 內生地黃汁二升o 復煎取一升半, 分再服大便當去惡沫為候也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
74 治百合病變而發熱者方o 百合 (一兩乾之) 、滑石 (三兩) o 右二味治下篩, 飲服方寸匕, 日三, 當微利, 利者止, 勿復服熱即除, 一本云治百合病小便赤澀臍下堅急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 (傷寒下) 144方)
75 治百合病變腹中滿痛者方o 但取百合根隨多少熬令黃色, 擣篩為散, 飲服方寸匕, 日三, 滿消痛止o 傷寒不發汗變成狐惑病第四 (論一首方三首) o 論曰, 狐惑之病, 其氣如傷寒嘿嘿欲眠目不得閉, 起臥不安, 其毒在喉咽為惑病, 在陰且者為狐病, 狐惑之病並惡食飲, 不欲食, 聞食臭其面目翕赤翕白翕黑, 毒食於上者則聲喝也, 一作嗄毒食下部者則乾咽也, 此由溫毒氣所為, 食於上者, 瀉心湯主之, 食於下者苦參湯淹洗之, 食於肛外者熏之, 并用雄黃三片稍置瓦鉼中炭火燒向肛熏之o 并服湯也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 (傷寒下) 144方)
76 治狐惑湯方o 黃連、薰草 (各四兩) o 右二味 〔口父〕咀, 白酢漿一斗漬之一宿, 煮取二升, 分為三服, 其人脈數無熱? 嘿嘿但欲臥, 汗出, 初得之三四日眼赤如鳩眼,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 (傷寒下) 144方)
77 得之七八日其四眥黃黑能食者膿已成也, 赤小豆當歸散主之方o 以赤小豆三升漬之, 令生牙足, 乃復乾之, 加當歸三兩為末, 漿水服方寸匕, 日三即愈o 其病形不可攻不可灸因火為邪, 血散脈中, 傷脈尚可, 傷藏則劇, 并輸益腫黃汁出 經合外爛, 肉腐為癰膿, 此為火疽, 醫所傷也, 夫脈數者不可灸, 因火為邪, 即為煩因虛逐實, 血走脈中, 火氣雖微, 內攻有力, 焦骨傷筋, 血難復也,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 (傷寒下) 144方)
78 應在瀉心, 瀉心湯兼治下痢不止, 腹中愊堅而嘔吐腸鳴者方o 半夏 (半升) 、黃芩、人參、乾薑 (各三兩) 、黃連 (一兩) 、甘草 (三兩) 、 大棗 (十二枚) o 右七味 〔口父〕咀, 以水一斗, 煮取六升, 分服一升, 日三, (仲景名半夏瀉心要略用甘草瀉心o ) 傷寒發黃第五 (論一首證五條方三十首灸圖三首) o 論曰, 黃有五種, 有黃汙黃疽穀疽酒疽女勞疽, 黃汗者, 身體四肢微腫, 滿不? 汗出如黃蘗汁, 良由大汗出卒入水中所致, 黃疽者o 一身面目悉黃如橘, 由暴得熱以冷水洗之, 熱因留胃中, 食生黃瓜熏上所致, 若成黑疽者多死, 穀疽者, 食畢頭眩, 心忪怫鬱不安而發黃, 由失飢大食, 胃氣衝熏所致酒疽者, 心中懊痛, 足脛滿, 小便黃o 面發赤斑黃黑, 由大醉當風入水所致, 女勞疽者, 身目皆黃, 發熱惡寒, 小腹滿? 小便難, 由大勞大熱而交接, 竟入水所致, 但依後方治之o 黃汗之為病, 身體洪腫發熱, 汗出不渴, 狀如風水, 汗染衣色正黃如蘗汁, 其脈自沉, 從何得之, 此病以汗出入水中浴, 水從汗孔入得之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 (傷寒下) 144方)
79 治黃汗, 黃耆芍藥桂苦酒湯方o 黃耆 (五兩) 、芍藥 (三兩) 、桂心 (三兩) o 右三味 〔口父〕咀, 以苦酒一升水七升合煎取三升, 飲二升當心煩也, 至六七日稍 心煩者, 苦酒阻故也o 黃疸之病, 疸而渴者, 其病難治, 疸而不渴其病可治, 發於陰部, 其人必嘔, 發於陽部, 其人振寒而微熱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 (傷寒下) 144方)
80 諸病黃疸, 宜利其小便, 假令脈浮, 當以汗解, 宜桂枝加黃耆湯方o 桂枝、芍藥 (各三兩) 、甘草 (二兩) 、生薑 (三兩) 、大棗 (十二枚) 、 黃耆 (五兩) o 右六味 〔口父〕咀, 以水八升, 微火煎取三升, 去滓, 溫服一升, 覆取微汗 ? 飲稀熱粥以助湯, 若不汗更服湯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 (傷寒下) 144方)
81 治傷寒熱出表發黃疸, 麻黃淳酒湯方o 麻黃三兩以淳酒五升, 煮取一升半, 盡服之, 溫覆汗出即愈冬月寒時用清, 酒春月宜用水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 (傷寒下) 144方)
82 治黃疸方o 瓜蔕、赤小豆、秫米 (各二七枚) o 右三味治下篩, 病重者取如大豆二枚內著鼻孔中, 痛縮鼻, 須臾當出黃汁, 或從口中出汁升餘則愈, 病輕者如一豆, 不差間日復用, 又下里間以筒使人極吹鼻中, 無不死o 大慎之, (刪繁療天行毒熱通貫藏腑沈伏骨髓之間或為黃疸黑疸赤疸白痘穀疸馬黃等病喘息須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 (傷寒下) 144方)
83 臾不絕) 治黃疸大黃丸方o 大黃、葶藶子 (各二兩) o 右二味末之, 蜜和丸如梧子未食服十九, 日三, 病差止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 (傷寒下) 144方)
84 又方o 大黃 (二兩) 、黃連 (三兩) 、黃蘗 (一兩) 、黃芩 (一兩) 、麴衣 (五合) o 右五味末之, 蜜和丸如梧子, 先食服三九, 日三, 不知加至五九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 (傷寒下) 144方)
85 茵蔯湯, 主黃疸身體面目盡黃方o 茵蔯、黃連 (各三兩) 、黃芩 (二兩) 、大黃、甘草、人參 (各一兩) 、 梔子 (二七枚) o 右七味 〔口父〕咀, 以水一斗, 煮取三升, 分三服, 日三, 亦治酒疸酒癖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 (傷寒下) 144方)
86 治黃疸身體面皆黃, 三黃散方o 大黃、黃連、黃芩 (各四兩) o 右三味治下篩, 先服方寸匕, 日三, 亦可為丸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 (傷寒下) 144方)
87 五苓散, 主黃疸利小便方o 豬苓、茯苓、澤瀉、白朮、桂心 (各三十銖) o 右五味擣篩為散, 渴時水服方寸匕, 極飲水, 即利小便及汗出愈, 此o 方與第九相重以分兩不同故再出之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 (傷寒下) 144方)
88 秦椒散, 主黃疸飲少溺多方o 秦椒 (六銖) 、瓜蔕 (半兩) o 右二味治下篩, 水服方寸匕, 日三, 古今錄驗用治膏癉o 黃疸小便色不異, 欲自利腹滿而喘者, 不可除熱, 熱除必噦噦者, 小半夏湯主之方 半夏 (半斤) 、生薑 (半斤) o 右二味 〔口父〕咀, 以水七升, 煮取一升五合, 分再服, 有人常積氣結而死, 其以此半夏湯少許汁入口遂活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 (傷寒下) 144方)
89 黃疸變成黑疸, 醫所不能治者方o 土瓜根擣汁一小升頓服, 日一服, 平朝服至食時病從小便出, 先須量病人氣力, 不得多服, 力衰則起不得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 (傷寒下) 144方)
90 治黃疸方o 取生小麥苗擣絞取汁, 飲六七合, 晝夜三四飲, 三四日便愈, 無小麥積麥亦得用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 (傷寒下) 144方)
91 治發黃身面眼悉黃如金色, 小便如濃煮蘗汁, 眾醫不能療者方o 茵蔯、梔子 (各二兩) 、黃芩、柴胡、升麻、大黃 (各三兩) 、龍膽 (二兩) o 右七味〔口父〕咀, 以水八升, 煮取二升七合, 分三服, 若身體贏去大黃加梔子人五六兩生地黃一升,(延年秘錄無茵蔯有梔子四兩栝樓三兩芒消二兩近效方加枳實二兩) 夫黃發已久變作桃皮色,心下有堅嘔逆不下飲食,小便極赤少,四肢逆冷,脈深沉極微細遲者,不宜服此方,得下必變也, 宜與大茵蔯湯,除大黃與生地黃五兩,服湯盡,消息看脈小浮出形小見,不甚沉微,便可治也,脈浮見者, 黃當明,不復作桃皮? 心下自寬也,(大茵蔯湯方出次後十一味者是) 治人無漸忽然振寒發黃,皮膚黃麴塵出,小便赤少,大便時秘, 氣力無異, 食飲不妨,已服諸湯散,(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傷寒下) 144方)
92 餘熱不除久黃者, 苦參散吐下之方o 苦參、黃連、瓜蔕、黃蘗、大黃 (各一兩) 、葶藶 (二兩) o 右六味治下篩, 飲服方寸匕, 當大吐, 吐者日一服, 不吐日再, 亦得下,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 (傷寒下) 144方)
93 服五日知可消息, 不覺退, 更服之小折便消息之治發黃方o 茵蔯、黃蘗、梔子、大黃 (各二兩) 、黃連 (二兩) 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 (傷寒下) 144方)
94 右五味 〔口父〕咀, 以水九升, 煮取三升, 分三服, 先服湯, 後服丸方o 大黃 (五兩) 、茵蔯、梔子 (各三兩) 、黃芩、黃蘗、黃連 (各二兩) o 右六味末之, 以蜜丸白飲服如梧子二十丸, 令得微利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 (傷寒下) 144方)
95 治傷寒瘀熱在裡, 身體必發黃, 麻黃連翹赤小豆湯方o 麻黃、連翹、甘草 (各二兩) 、生薑 (三兩) 、大棗 (十二枚) 、杏人 (三十枚) 、 赤小豆 (一升) 、生梓白皮 (切二升) o 右八味 〔口父〕咀, 以勞水一斗先煮麻黃, 去沫內諸藥, 煎取三升分三服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 (傷寒下) 144方)
96 治傷寒七八日, 內實瘀熱結, 身黃如橘, 小便不利, 腹微脹滿茵蔯湯下之方o 茵蔯 (六兩) 、梔子 (十四枚) 、大黃 (三兩) o 右三味 〔口父〕咀, 以水一斗二升煮茵蔯, 得五升, 去滓內梔子大黃, 煎取三升? 分服一升, 日三, 小便當利如皂萊沫狀, 色正赤, 當腹減, 黃悉隨小便去也o (范汪用療殼疸小用石膏一斤) 利而赤, 自汗出, 此為表和裡實, 當下之,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 (傷寒下) 144方)
97 大黃黃蘗梔子芒消湯方o 大黃 (三兩) 、黃蘗 (四兩) 、梔子 (十五枚) 、芒消 (四兩) o 右四味 〔口父〕咀, 以水六升, 煮取二升, 去滓, 內芒消復煎, 取一升, 先食?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 (傷寒下) 144方)
98 治時行病急黃, 并瘴癘疫氣及瘧茵蔯丸方o 茵蔯、梔子、芒消、杏人 (各三兩) 、巴豆 (一兩) 、怕山、甲 (各二兩) 、 大黃 (五兩) 、豉 (五合) o 右九味末之, 以餳為丸, 飲服三丸如梧子, 以吐利為佳, 不知加一丸, 神方, 初覺體氣有異, 急服之即差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 (傷寒下) 144方)
99 治急黃熱氣骨蒸兩目赤脈方o 大黃 (一兩半末) 、生地黃汁 (八合) 、芒消 (一兩) o 右三味合和, 一服五合, 日二, 以利為度, 不須二服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 (傷寒下) 144方)
100 風疸, 小便或黃或白, 洒洒寒熱, 好臥不欲動方o 三月生艾 (束擣取汁銅器中煎如漆密封之) 、大黃、黃連、凝水石、栝樓根、苦參、 葶藶 (各六銖) o 右六味末之, 以艾煎和, 先食服如梧子五丸, 日二, 可至二十丸, 有熱加苦參渴加栝樓, 小便澀如葶藶, 小便多加凝水石, 小便白加黃連, 大便難加大黃o 濕疸之為病, 始得之一身盡疼, 發熱, 面色黑黃, 七八日後壯熱, 熱在裡有血,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 (傷寒下) 144方)
101 當下去之如豚肝狀, 其小腹滿者, 急下之亦一身盡黃, 目黃腹滿小便不利方o 礬石、滑石 (各五兩) o 右二味治下篩, 大麥粥汁服方寸匕, 日三, 當先食服之, 便利如血者已, 當汗出? 寸口脈浮而緩, 浮則為風, 緩則為痺, 痺非中風, 四肢苦煩脾色必黃, 瘀熱以行? 跗陽緊而數數則為熱, 熱則消穀, 緊則為寒, 食則滿也, 尺脈浮為傷腎, 跌陽脈緊為傷脾, 風寒相薄食穀即眩, 穀氣不消胃中苦濁, 濁氣下流, 小便不通, 陰被其寒, 熱流膀胱, 身故盡黃, 名曰穀疸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 (傷寒下) 144方)
102 治勞疸穀疸丸方o 苦參 (三兩) 、龍膽 (一兩) o 右二味末之, 牛膽和為丸, 先食以麥粥飲服如梧子五丸, 日三, 不知稍加之, (剛繁方加梔子人七枚以豬膽和丸) 夫酒疸, 其脈浮者先吐之, 沈弦者先下之, 夫人病酒疸者, 或無熱靖言了了, 腹滿欲吐嘔者, 宜吐之方煎苦參散七味者, 是酒疸必小便不利, 其候當心中熱足下熱, 是其證也, 夫酒疸下之久久為黑疸, 目青面黑, 心中如啖蒜虀狀, 大便正黑皮膚爪之不仁, 其脈浮弱, 雖黑微黃故知之 治傷寒飲酒, 食少飲多, 痰結發黃酒疸, 心中懊而不甚熱或乾嘔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 (傷寒下) 144方)
103 枳實大黃梔子鼓湯方o 枳實 (五枚) 、大黃 (三兩) 、豆豉 (半升) 、梔子 (七枚) o 右四味 〔口父〕咀, 以水六升, 煮取二升, 分三服, 心中熱疼懊皆主之o 凝水石散, 治肉疽飲少小便多如白泔色, 此病得之從酒o 凝水石、白石脂、栝樓根、桂心 (各三十銖) 、菟絲子、知母 (各十八銖) o 右六味治下篩, 麥粥飲服五分匕, 日三服, 五日知十日瘥, 茯苓圓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 (傷寒下) 144方)
104 治心下縱橫堅而小便赤, 是酒疽者方o 茯苓、茵蔯、乾薑 (各一兩) 、白朮 (熬) 、枳實 (各三十銖) 、半夏、 杏人 (各十八銖) 、甘遂 (六銖) 、蜀椒、當歸 (各十二銖) o 右十味為末, 蜜和丸如梧子大, 空腹服三丸, 日三, 稍稍加以小便利為度, 千金翼加黃連一兩大黃十八銖名茵蔯丸治黑疽身體闇黑小便澀o 半夏湯, 治酒澼蔭, 心脹滿, 骨肉沈重, 逆害飲食, 乃至小便赤黃,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 (傷寒下) 144方)
105 此根本勞風冷,飲食衝心, 由脾胃內痰所致方o半夏 (一升) 、生薑、黃苓、茵蔯、當歸(各一兩) 、前胡、枳實、甘草、大戟 (各二兩) 、茯苓、白朮 (各三兩) o 右十一味〔口父〕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o(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 (傷寒下) 144方)
106 牛膽圓, 治酒疽身黃麴塵出方o 牛膽 (一枚) 、芫花 (一升) 、蕘花 (半升) 、瓜蔕 (三兩) 、大黃 (八兩) o 右五味四味 〔口父〕咀, 以清酒一斗漬一宿, 煮減半, 去滓內牛膽微火煎o 令可丸, 如大豆服一丸, 或不吐而自愈o 大茵蔯湯, 治內實熱盛發黃, 黃如金色o 脈浮大滑實緊穀者夫發黃多是酒客勞熱, 食少胃中熱, 或溫毒內熱者,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 (傷寒下) 144方)
107 故黃如金色方o 茵蔯、黃蘗 (各一兩半) 、大黃、白朮 (各三兩) 、黃苓、栝樓根、甘草、茯苓、前胡、枳實 (各一兩) 、梔子(二十枚) o右十一味〔口父〕咀,以水九升, 煮取三升,分三服,得快下,消息三四日更治(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傷寒下) 144方)
108 茵蔯丸, 治氣淋臚脹腹大, 身體面目悉黃, 及酒疸短氣不得息方o 茵蔯、梔子、天門冬 (各四兩) 、大黃、桂心 (各三兩) 、通草、石膏 (各二兩) 、 半夏 (半升) o 右八味, 蒸大黃通草天門冬半夏梔子, 暴令乾, 合擣篩, 蜜丸服如大豆三丸, 日? 忌生魚, 以豆羹服不得用酒, 一方去石膏內滑石二兩, 于知加至十丸o 黃家至日晡所發熱而反惡寒, 此為女勞得之, 當膀胱急, 小腹滿體盡黃, 額上黑, 足下熱, 因作黑疸其腹臚脹而滿如欲作水狀, 大便必黑, 時溏泄, 此女勞疸非水也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 (傷寒下) 144方)
109 腹滿者難治, 治女勞疸消石礬石散方o 消石、礬石 (各半兩) o 右二味治下篩, 大麥粥汁服方寸匕, 日三, 重衣覆取汗, 病隨大小便出, 小便正? 大便正黑o 黃疸之為病, 日晡所發熱惡寒, 小腹急, 身體黃, 額黑, 大便溏黑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 (傷寒下) 144方)
110 足下熱此為女勞, 腹滿者難治治之方o 滑石、石膏 (各等分) o 右二味治下篩, 以大麥粥汁服方寸匕, 日三, 小便極利則差o 針灸黃疸法o 正面圖第一 (寅門、俠人中、上齗裡、俠承漿、上膠、巨闕、舌下、上管、脣裡、 陰縫、顳) 寅門穴, 從鼻頭直入髮際度取通繩分為三斷, 繩取一分, 入髮際, 當繩頭針, 是穴治馬黃黃疸等病o 上齗裡穴, 正當人中及脣, 針三, 治馬黃黃疸等病o 上穴, 入口裡邊在上縫赤白脈是, 針三, 治馬黃黃疸四時等病o 舌下穴, 俠舌兩邊針, 治黃疸等病o 唇裡空, 正當承漿裡邊逗齒齗, 針三, 治馬黃黃疽寒暑溫疫等病o 顳穴, 在眉眼尾中間上下有來去絡脈是, 針灸之, 治四時寒暑所苦疸氣溫病等o 俠人中穴, 火針, 治馬黃黃疸疫通身並黃語音已不轉者o 俠承漿穴, 去承漿兩邊各一寸, 治馬黃急疫等病o 巨闕穴, 在心下一寸灸七壯, 治馬黃黃疸急疫等病o 上管穴, 在心下二寸, 灸七壯, 治馬黃黃疸等病o 男陰縫穴, 拔陰反向上, 灸治馬黃黃疸等病o 若女人玉門頭是穴, 男女針灸無在o 覆面圖第二 (風府肝輸熱府脾輸肺輸腎輸心輸肺後跟) 風府穴, 在項後入髮際一寸, 去上骨一寸, 針之治頭中百病馬黃黃疸等病o 熱府穴, 在第一節下兩傍, 相去各一寸五分, 針灸無在, 治馬黃黃疸等病o 肺輸穴, 從大椎數第三椎兩傍相去各一寸五分, 灸主黃疸通治百毒病o 心輸穴, 從肺輸數第二椎兩傍相去各一寸五分o 肝輸穴, 從心輸數第四椎兩傍相去各一寸五分o 脾輸穴, 從肝輸數第二椎兩傍相去各一寸五分o 腎輸穴, 從脾輸數第三椎兩傍相去各一寸五分o 腳後跟穴, 在白肉後際, 針灸隨便, 治馬黃黃疸寒暑諸毒等病o 側面圖第三 (耳中、臂石子頭、頰裡、錢孔、手太陽、太衝) 耳中穴, 在耳門孔上橫梁是, 針灸之, 治馬黃黃疸寒暑疫毒等病o 頰裡穴, 從口吻邊入往對頰裡去口一寸, 針主治馬黃黃疽寒暑溫疫等病頰兩邊同法o 手太陽穴, 手小指端, 灸隨年壯, 治黃疸o 臂石子頭穴, 還取病人手自捉臂從腕中太澤 (澤當作淵) 文向上一夫接白肉際, 灸七壯, 治馬黃黃疸等病o 錢孔穴, 度乳至臍中屈肋頭骨是, 灸百壯, 治黃疸o 太衝穴, 針灸隨便, 治馬黃溫疫等病o 溫瘧第六 (論一首方三十四首灸刺法十九首瘧法一首符二首) o 論曰, 夫瘧者皆生於風, 夏傷於暑秋為瘧也, 問曰, 瘧先寒而後熱者何也, 對? 夫寒者陰氣也, 風者陽氣也, 先傷於寒而後傷於風, 故先寒而後熱也, 病以時作名曰寒瘧, 問曰, 先熱而後寒者何也, 對曰, 先傷於風而後傷於寒, 故先熱而後寒也, 亦以時作名曰溫瘧, 其但熱而不寒者, 陰氣先絕, 陽氣獨發, 則少氣煩冤, 手足熱而欲嘔, 名曰癉瘧, 問曰, 夫病溫瘧與寒瘧而皆安舍, 舍於何藏, 對曰, 溫瘧者得之冬, 中於風寒, 氣藏於骨髓之中, 至春則陽氣大發邪氣不能自出o 因遇大暑, 腦髓鑠, 肌肉消, 腠理發泄, 因有所用力, 邪氣與汗皆出, 此病邪氣先藏於腎, 其氣先從內出之於外也, 如是則陰虛而陽盛o 盛則病矣, 衰則氣復反入, 入則陽虛, 虛則寒矣, 故先熱而後寒, 名曰溫瘧, 問 癉瘧何如, 對曰, 癉瘧者, 肺素有熱, 氣盛於身, 厥逆上衝, 中氣實而不外泄, 因有所用力, 腠理開, 風寒舍於皮膚之內分肉之間, 發則陽氣盛, 陽氣盛而不衰則病矣, 其氣不及於陰, 故但熱而不寒, 氣內藏於心而外舍於分肉之間, 令人消爍脫肉, 故命曰癉瘧, 夫瘧之且發也, 陰陽之且移也, 必從四末始也, 陽已傷陰從之, 故氣末并, 先其時一食頃用細左索緊束其手足十指, 令邪氣不得入, 陰氣不得出, 過時乃解o 夫瘧脈自弦也, 弦數者多熱, 弦遲者多寒, 弦小緊者可下之, 弦遲者可溫之, 若脈緊數者可發汗, 針灸之脈浮大者吐之差, 脈弦數者風發也, 以飲食消息止之o 瘧歲歲發至三歲, 或連月發不解者, 以脅下有痞也, 治之不得攻其痞, 但得虛其津液, 先其時發其汗服湯, 已先小寒者引衣自覆汗出小便利即愈, 瘧者病人形瘦, 皮上必粟起也, 病瘧以月一日發當以十五日愈, 設不差當月盡解也?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 (傷寒下) 144方)
111 今不愈當云何, 師曰, 此病結為癥瘕名曰瘧毋, 急當治之甲煎丸方o 成死 (十二斤治如食法要略作甲三兩) 、半夏、人參、大戟 (各八銖) 、瞿麥、 阿膠、紫葳 (一作紫) 、牡丹皮、石韋、乾薑、大黃、厚朴、桂心、 海藻 (要略作赤消) 、葶藶、羌蜋 (各十二銖) 、蜂窠、桃人、 芍藥 (各一兩) 烏羽 (燒一作烏扇) 、黃芩 (各十八銖) 、蟲、 蟲 (各三十銖要略作鼠歸) 、柴胡 (一兩半) o 右二十四味末之, 取鍜下灰一斗清酒一斛五斗, 以酒漬灰, 去灰取酒, 著其中煮盡爛泯泯如漆, 絞去滓下諸藥煎, 為丸如梧子, 未食服七丸, 日三,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 (傷寒下) 144方)
112 (仲景方無大戟海藻) 瘧而發渴著, 與小柴胡去半夏加栝樓根湯方o 柴胡 (八兩) 、黃芩、人參、甘草、生薑 (各三兩) 、大棗 (十二枚) 、 栝樓根 (四兩) o 右七味 〔口父〕咀, 以水一斗二升, 煮取六升, 去滓, 更煎取三升, 溫服一升,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 (傷寒下) 144方)
113 牡瘧者多寒, 牡蠣湯主之方o 牡蠣、麻黃 (各四兩) 、蜀漆 (三兩無以恒山代之) 、甘草 (二兩) o 右四味, 先洗蜀漆三過去腥, 〔口父〕咀, 以水八升煮蜀漆麻黃得六升, 去沫乃? 煮取二升, 飲一升, 即吐出, 勿復飲之多寒者牡瘧也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 (傷寒下) 144方)
114 蜀漆散主之方o 蜀漆、雲母、龍骨o 右三味等分治下篩, 先未發一炊頃以酢槳服半錢, 臨發服一錢, 溫瘧者加蜀漆半分雲母, 取火燒之三日三夜, 要略不用雲母用雲實o 有癉瘧者, 陰氣孤絕陽氣獨發而脈微, 其候必少氣煩滿, 手足熱欲嘔o 但熱而不寒, 邪氣內藏於心, 外舍於分肉之間, 令人消爍脫肉也, 有溫瘧者, 其脈平無寒時病六七日, 但見熱也, 其候骨節疼煩時嘔, 朝發暮解, 暮發朝解,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 (傷寒下) 144方)
115 名溫瘧, 白虎加桂湯主之方o 石膏 (一斤) 、知毋 (六兩) 、甘草 (二兩) 、粳米 (六合) o 右四味 〔口父〕咀, 以水一斗二升煮米爛, 去滓, 加桂心三兩, 煎取三升o 分三服, 覆令汗, 先寒發熱汗出者愈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 (傷寒下) 144方)
116 麻黃湯, 治瘧須發汗方o 麻黃、栝樓根、大黃 (各四兩) 、甘草 (一兩) o 右四味 〔口父〕咀, 以水七升, 煮取二升半, 分三服, 未發前食頃一服, 臨發一服後皆厚覆取汁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 (傷寒下) 144方)
117 治瘧或間日發者或夜發者方o 怕山、竹葉 (各二兩) 、秫米 (一百粒) 、石膏 (八兩) o 右四味 〔口父〕咀, 以口八升銅器中漬藥, 露置星月下高淨處, 橫刀其上o 明日取藥於病人房門, 以銅器緩火煎取三升, 分三服清旦一服未發前一食頃一服, 臨欲發一服, 三服訖, 靜室中臥, 莫共人語, 當一日勿洗手面及漱口, 勿進食, 取過時不發乃澡洗進食, 并用藥汁塗五心! 前頭面藥滓置頭邊曾用神驗,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 (傷寒下) 144方)
118 (救急方用烏梅二七枚) 又方o 先作羊肉臛麵餅飽食之, 并進少酒隨所能, 其令欣欣有酒氣, 入密室裡燃炭火厚覆取大汗即差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 (傷寒下) 144方)
119 又方o 燒黑牛尾頭毛作灰, 酒服方寸匕, 日三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 (傷寒下) 144方)
120 怕山丸, 治瘧說不可具方o 怕山知毋甘草大黃各十八銖麻黃一兩o 右五味末之, 蜜和丸, 未食服五丸如梧子, 日二, 不知漸增以差為度 (肘後無大黃) 梔子湯主瘧經數年不差者, 兩劑差,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 (傷寒下) 144方)
121 一月已來一劑差方o 梔子 (十四枚) 、怕山 (三兩) 、車前葉 (二七枚) 、灸乾、秫米 (十四粒) o 右四味 〔口父〕咀, 以水九升, 煮取三升, 分三服, 未發一服, 發時一服o 發後一服, 以吐利四五行為差, 不止, 冷飯止之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 (傷寒下) 144方)
122 丸方o 怕山三兩末之, 以雞子白和併手丸如梧子, 置銅中於湯中煮之令熟, 殺腥氣則止? 以竹葉飲服二十丸, 欲吐但至發, 令得三服, 時早可斷食, 時晚不可斷食, 可竹葉汁煮糜少食之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 (傷寒下) 144方)
123 治老瘧久不斷者方o 怕山 (三兩) 、甲、升麻、附子、烏賊骨 (各一兩) o 右五味 〔口父〕咀, 絹袋盛, 以酒六升漬之, 小令近火轉之一宿成, 一服一合, 比發可數服或吐下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 (傷寒下) 144方)
124 治瘧無問新者方o 小便 (一升) 、半蜜 (三匕) o 右二味煮三沸頓服, 每發日平旦時服, 自至發勿食, 重者漸退, 不過三服差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 (傷寒下) 144方)
125 又方o 鼠尾草、車前子 (各一虎口) o 右二味 〔口父〕咀, 以水五升, 煮取二升, 未發前服盡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 (傷寒下) 144方)
126 又方o 馬鞭草汁五合酒三合, 分三服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 (傷寒下) 144方)
127 又方o 服翹搖汁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 (傷寒下) 144方)
128 又方o 擣莨菪根燒為灰, 和水服一合, 量人大小強弱用之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 (傷寒下) 144方)
129 又方o 瓜蔕二七枚擣, 水漬一宿服之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 (傷寒下) 144方)
130 又方o 水服桃花末方寸匕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 (傷寒下) 144方)
131 又方o 常以七月上寅日採麻花, 酒服末方寸匕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 (傷寒下) 144方)
132 又方o 故鞋底去兩頭燒作灰, 并華水服之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 (傷寒下) 144方)
133 治瘧方o 甲 (方寸) 、烏賊骨 (二方寸) 、附子、甘草 (各一兩) 怕山二兩o 右五味 〔口父〕咀, 以酒二升半漬之, 露一宿, 明日塗五心手足過發時瘧斷, 若? 可飲一合許差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 (傷寒下) 144方)
134 蜀圓, 治勞瘧并治積勞寒熱發有時似瘧者方o 蜀、麥門冬、知毋、白薇、地骨皮、升麻 (各三十銖) 、甘草、甲、烏梅肉、 萎蕤 (各一兩) 、恒山 (一兩半) 、石膏 (二兩) 、豉 (一合) o 右十三味為末, 蜜和丸如子大, 飲服十丸, 日再服之, 稍稍加至二三十丸, 此神驗無不瘥也, 加光明砂一兩o 烏梅圓治寒熱勞瘧久不瘥, 形體贏瘦, 痰結堂, 食飲減少, 或因行遠久經勞役,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 (傷寒下) 144方)
135 患之積年不瘥, 服之神效方o 烏梅肉、豆豉 (各一合) 、升麻、地骨皮、柴胡、甲、恒山、前胡 (各一兩) 、 肉蓯蓉、玄參、百合、蜀、桂心、人參、知毋 (各半兩) 、桃人 (八十一枚) o 右十六味為末, 蜜丸空心煎細茶下三十丸, 日二服, 老少孩童量力通用無所忌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 (傷寒下) 144方)
136 治勞瘧積時不斷, 眾治無效者方o 生長大牛膝一握切, 以水六升, 煮取二升, 分再服, 第一服取未發前食頃, 第二服取臨發時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 (傷寒下) 144方)
137 大五補湯, 治時行後變成瘴瘧方o 桂心 (三十銖) 、遠志、桔梗、白朮、芎藭 (各二兩) 、茯苓、乾地黃、芍藥、 人參、白朮、當歸、黃蓍、甘草 (各三兩) 、竹葉 (五兩) 、大棗 (二十枚) 、 生枸杞根、生薑 (各一斤) 、半夏、麥門冬 (各一升) o 右十八味 〔口父〕咀, 以水三斗者, 竹葉枸杞, 取二斗, 次內諸藥, 煎取六升, 一日一夜令盡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 (傷寒下) 144方)
138 鯪鯉湯, 治乍寒乍熱有乍無山瘴瘧方o 鯪鯉甲 (十四枚) 、甲、烏賊骨 (各一兩) 、恒山 (三兩) 、附子 (一枚) o 右五味 〔口父〕咀以酒三升漬一夕, 發前稍稍啜之, 勿絕吐也, 兼以塗身o 斷食過時乃食飲之o 治肝邪熱為瘧, 令人顏色蒼蒼, 氣息喘悶戰掉狀如死者, 或久熱勞微動如瘧,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 (傷寒下) 144方)
139 積年不差, 烏梅丸方o 烏梅肉、蜀漆、甲、萎蕤、知母、苦參 (各一兩) 、恒山 (一兩半) 、 石膏 (二兩) 、甘草、細辛 (各十八銖) 、香豉 (一合) o 右十一味末之, 蜜丸如梧子, 酒服十丸, 日再, 飲服亦得, 治心熱為瘧不止,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 (傷寒下) 144方)
140 或止後熱不歇, 乍來乍去, 令人煩心甚, 欲飲清水, 反寒多不甚熱者方o 甘草 (一兩) 、蜀漆 (三兩) 、恒山 (四兩) 、石膏 (五兩) 、甲 (四兩) 、 香豉 (一升) 、梔子、烏梅 (各三七枚) 、淡竹葉 (切二升o ) o 右九味 〔口父〕咀, 以水九升, 煮取三升, 分三服o 治脾熱為瘧, 或渴或不渴, 熱氣內傷不泄, 令人病寒腹中痛, 腸中鳴, 汗出,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 (傷寒下) 144方)
141 恒山丸方o 恒山 (三兩) 、甘草 (半兩) 、知毌、甲 (各一兩) o 右四味末之, 蜜丸如梧子, 未發前酒服十丸, 臨發時一服正發時一服o 治肺熱痰聚中, 來去不定, 轉為瘧, 其狀令人心寒, 寒甚則發熱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 (傷寒下) 144方)
142 熱間則善驚如有所見者, 恒山湯方o 恒山 (三兩) 、秫米 (二百二十粒) 、甘草 (半兩) o 右三味 〔口父〕咀, 以水七升, 煮取三升, 分三服, 至發時令三服盡, 治腎熱發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 (傷寒下) 144方)
143 令人淒淒然腰脊痛, 宛轉大便難, 目眴眴然身掉不定, 手足寒恒山湯方o 恒山 (三兩) 、烏梅 (三七枚) 、香豉 (八合) 、竹葉 (切一升) 、白 (一握) o 右五味 〔口父〕咀, 以水九升, 煮取三升, 分三服, 至發令盡o 五藏並有瘧候六腑則無, 獨胃腑有之, 胃腑瘧者令人旦病也, 善飢而不能食,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 (傷寒下) 144方)
144 食而支滿腹大, 藜蘆丸主之方o 藜蘆、皂莢、恒山、牛膝 (各一兩) 、巴豆 (一千枚) o 右五味先熬藜蘆皂莢色黃, 合擣為末, 蜜丸如小豆大, 旦服一丸, 正發時一丸, 一日勿飽食 (肘後無恒山牛膝) 肝瘧刺足厥陰見血o 心瘧刺手少陰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 (傷寒下) 144方) <中医中药房,转载请注明来源!-www.zyzyf.cn www.baicaozixun.com>>(责任编辑:中药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