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药资讯网-百草资讯网! www.baicaozixun.com百草资讯网APP

百草资讯-中药材-中药大全-中药偏方-中医中药房

当前位置: 主页 > 药典 > 千金方 >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九 (傷寒上) 99方

时间:2011-10-22 09:19来源:未知 作者:中药库 点击: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九 (傷寒上) 99方 1 辟疫氣, 令人不染溫病及傷寒, 歲旦屠蘇酒方o 大黃 (十五銖) 、白朮 (十八銖) 、桔梗、蜀椒 (各十五銖) 、桂心 (十八銖) 、 烏頭 (六銖) 、菝 (十二銖) 、一方有防風 (一兩) o 右七味 〔口父〕咀, 絳袋盛, 以十二月晦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九 (傷寒上) 99方

 
1 辟疫氣, 令人不染溫病及傷寒, 歲旦屠蘇酒方o 大黃 (十五銖) 、白朮 (十八銖) 、桔梗、蜀椒 (各十五銖) 、桂心 (十八銖) 、 烏頭 (六銖) 、菝 (十二銖) 、一方有防風 (一兩) o 右七味 〔口父〕咀, 絳袋盛, 以十二月晦日日中懸沈井中, 令至泥, 正月朔日平? 置酒中煎數沸, 於東向戶中飲之, 屠蘇之飲, 先從小起, 多少自在, 一人飲一家無疫, 一家飲一里無疫飲藥酒得三朝, 還滓置井中, 能仍歲飲, 可世無 病當家內外有井, 皆悉著藥辟溫氣也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九 (傷寒上) 99方)
2 辟溫氣, 太一流金散方o 雄黃 (三兩) 、雌黃 (二兩) 、礬石 (一兩半) 、鬼箭羽 (一兩半) 、 羖羊角 (三兩燒) o 右五味治下篩, 三角絳袋盛一兩帶心前, 并掛門戶上, 若逢大疫之年, 以月旦青布裹一刀圭, 中庭燒之, 溫病人亦燒熏之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九 (傷寒上) 99方)
3 辟溫氣, 雄黃散方o 雄黃 (五兩) 、朱砂 (一作赤朮) 、菖蒲、鬼曰 (各二兩) o 右四味治下篩, 以塗五心額上鼻人中及耳門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九 (傷寒上) 99方)
4 天氣不和, 疾疫流行, 預備一物柏枝散方o 取南向社中柏東南枝, 暴令乾, 擣末, 酒服方寸匕, 神良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九 (傷寒上) 99方)
5 辟溫病, 粉身散常用方o 芎藭, 白芷, 本 (各等分) o 右三味治下篩, 內米粉中以粉身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九 (傷寒上) 99方)
6 辟溫氣, 殺鬼燒藥方o 雄黃、丹砂、雌黃 (各一斤) 、羚羊角 (羖羊角亦得) 、蕪荑、虎骨、鬼臼、 鬼箭羽、野丈人、石長生、猳豬屎、馬懸蹄 (各三兩) 、青羊脂、菖蒲、 白朮 (各八兩) 、蜜蠟 (八斤) o 右十六味末之, 以蜜蠟和為丸如彈許大, 朝暮及夜中, 戶前微火燒之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九 (傷寒上) 99方)
7 辟溫, 虎頭殺鬼丸方o 虎頭 (五兩) 、朱砂、雄黃、雌黃 (各一兩半) 、鬼臼、皂莢、蕪荑 (各一兩) o 右七味末之, 以蜜蠟和為丸如彈子大, 絳袋盛繫臂, 男左女o 右, 及懸屋四角, 晦望夜半, 中庭燒一丸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九 (傷寒上) 99方)
8 辟溫殺鬼丸, 熏百鬼惡氣方o 雄黃、雌黃 (各二兩) 、羖羊角、虎骨 (各七兩) 、龍骨、龜甲、鯪鯉甲、 蝟皮 (各三兩) 、樗雞 (十五枚) 、空青 (一兩) 、芎藭、真朱 (各五兩) 、 東門上雞頭 (一枚) o 右十三味末之, 烊蠟二十兩, 併手丸如梧子, 正旦門戶前燒一丸, 男左女o 右, 辟百惡, 獨宿弔喪問病各吞一丸小豆大, 天陰大霧日, 燒一丸於戶牖前佳o 漢建寧二年, 太歲在酉, 疫氣流行, 死者極眾, 即有書生丁季迴從蜀城山來, 東過南陽, 從西市門入, 見患疫癘者頗多, 遂於囊中出藥o 人各惠之一丸, 靈藥霑脣, 疾無不差, 市中疫鬼數百千餘見書生施藥, 悉皆驚怖而走, 乃有鬼王見書生, 謂有道法兼自施藥, 感眾鬼等奔走若是, 遂詣書生欲求受其道法, 書生曰, 吾無道法, 乃囊中之藥o 呈於鬼王, 鬼王藥, 驚惶叩頭乞命而走, 此方藥帶之入山能辟虎狼蟲蛇,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九 (傷寒上) 99方)
9 入水能除水怪蛟蜃, 雄黃丸方o 雄黃、雌黃、曾青、鬼臼、真珠、丹砂、虎頭骨、桔梗、白朮、女青、芎藭、白芷、 鬼督郵、蕪荑、鬼箭羽、藜蘆、菖蒲、皂莢 (各一兩) o 右十八味末之, 蜜丸如彈子大, 絹袋盛, 男左女o 右帶之, 卒中惡及時疫, 吞如梧子, 燒一彈丸戶內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九 (傷寒上) 99方)
10 赤散辟溫疫氣傷寒熱病方o 藜蘆、躑躅花 (各一兩) 、附子、桂心、真朱 (各六銖) 、細辛、 乾薑 (各十八銖) 、牡丹皮、皂莢 (各一兩六銖) o 右九味末之, 內真朱合治之, 分一方寸匕置絳囊中帶之, 男左女o 右, 著臂自隨, 覺有病之時便以粟米大內著鼻中, 又酒服一錢匕, 覆取汗o 日三服, 當取一過汗耳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九 (傷寒上) 99方)
11 又方o 正月旦取東行桑根大如指長七寸, 以丹塗之懸門戶上, 又令人帶之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九 (傷寒上) 99方)
12 斷溫病令不相染著方o 汲水瓶綆長七寸, 盜著病人臥席下良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九 (傷寒上) 99方)
13 又方o 以繩度所住戶中壁, 屈繩即斷之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九 (傷寒上) 99方)
14 治溫令不相染方o 桃樹蠹屎末之, 水服方寸匕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九 (傷寒上) 99方)
15 又方o 朮豉等分, 酒漬服之妙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九 (傷寒上) 99方)
16 又方o 正旦吞麻子赤小豆各二七枚, 又以二七枚投井中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九 (傷寒上) 99方)
17 又方o新布袋盛大豆一升,內井中一宿,出服七枚o(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九(傷寒上) 99方)
18 又方o新布袋盛赤小豆內井中三日,出舉家服二七枚o(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九(傷寒上)99方)
19 又方o 松葉末之, 酒服方寸匕, 日三服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九 (傷寒上) 99方)
20 又方o常以七月七日合家吞赤小豆,向日吞二七枚o(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九(傷寒上) 99方)
21 又方o常以七月七日男吞大豆七枚,女吞小豆二七枚o(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九(傷寒上)99方)
22 又方o 神仙教人立春後有庚子日, 溫蕪菁葅汁, 合家大小並服, 不限多少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九 (傷寒上) 99方)
23 斷溫疫轉相染著, 乃至滅門延及外人, 無收視者方o 赤小豆、鬼箭羽、鬼臼、丹砂、雄黃 (各二兩) 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九 (傷寒上) 99方)
24 右五味末之, 以蜜和服如小豆一丸, 可與病人同床傳衣治疫病方o 藥子二枚末, 水服之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九 (傷寒上) 99方)
25 又方o 白蜜和上色朱砂粉一兩, 常以太歲日平旦, 大小勿食向東方立, 吞服三七丸如麻子大, 勿令齒近之, 并吞赤小豆七枚投井泉中, 終身勿忘此法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九 (傷寒上) 99方)
26 又方o 凡時行疫癘, 常以朋望日細剉東引桃枝, 煮湯浴之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九 (傷寒上) 99方)
27 治瘴氣方o 蒜 (五子并皮碎之) 、豉心 (一升) o 右二味以三歲男兒尿二升, 煮五六沸, 去滓服之良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九 (傷寒上) 99方)
28 又方o 青竹筎二升, 以水四升, 煮取三升, 分三服o 治患霧氣者, 心內煩悶少氣, 頭痛項急, 起則眼眩欲倒, 身微熱戰掉不安,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九 (傷寒上) 99方)
29 時復憎寒心中欲吐, 吐時無物方o 新豬屎二升半, 內好酒一升, 攪令散, 以生布絞取汁, 更以綿濾頓服之取盡, 即地鋪暖臥覆蓋, 鋪前著火, 當汗出, 若得汗當細細去上衣o 勿使心寒, 寒即不差, 看汗自乾乃起, 慎風冷, 亦治瘧及風勞蠱毒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九 (傷寒上) 99方)
30 治肝腑藏溫病陰陽毒, 頸皆雙筋牽, 先寒後熱, 腰強急縮, 目中生花方o 桂心 (一兩) 、白朮、芒消、大青、梔子 (各三兩) 、柴胡 (五兩) 、石膏、 生薑 (各八兩) 、生地黃、香豉 (各一升) o 右十味 〔口父〕咀, 以水九升, 煮取三升, 分三服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九 (傷寒上) 99方)
31 治肝腑藏溫病陰陽, 先寒後熱頸筋牽攣, 面目赤黃, 身中直強方o 玄參 (一兩) 、細辛 (二兩) 、梔子、黃芩、升麻、芒消 (各三兩) 、 石膏 (三兩) 、車前草 (暴切二升) 、竹葉 (切五升) o 右九味 〔口父〕咀, 以水一斗半煮竹葉車前, 取七升, 去滓下諸藥煎至三升, 下? 分三服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九 (傷寒上) 99方)
32 治心腑藏溫病陰陽毒, 戰掉不定驚動方o 大青、黃芩、梔子、知母、芒消 (各三兩) 、麻黃 (四兩) 、玄參 (六兩) 、石膏、 生葛根 (各八兩) 、生地黃 (切一升) o 右十味 〔口父〕咀, 以水九升, 煮取三升, 去滓, 下芒消, 分三服, 治脾腑藏?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九 (傷寒上) 99方)
33 頭重頸直, 皮肉痺結核隱起方o 大青、羚羊角、升麻、射干、芒消 (各三兩) 、梔子 (四兩) 、寒水石 (五兩) 、 玄參 (八兩) o 右八味 〔口父〕咀以水七升, 煮取三升, 分三服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九 (傷寒上) 99方)
34 治肺腑藏溫病陰陽毒, 咳嗽連續, 聲不絕嘔逆方o 麻黃、梔子、紫菀、大青、玄參、葛根 (各三兩) 、桂心、甘草 (各二兩) 、杏人、 前胡 (各四兩) 、石膏 (八兩) o 右十一味 〔口父〕咀, 以水九升, 煮取三升, 分三服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九 (傷寒上) 99方)
35 治肺腑藏溫病陰陽毒熱暴氣斑點方o 梔子、大青、升麻、芒消 (各三兩) 、鬚 (切四兩) 、豉 (一升) 、石膏、 生葛 (各八兩作生薑) o 右八味 〔口父〕咀, 以水七升煮取三升, 下芒消, 分三服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九 (傷寒上) 99方)
36 治腎腑藏溫病, 身面如刺, 腰中欲折, 熱毒內傷方o 茵蔯蒿、梔子、芒消 (各三兩) 、苦參、生葛 (各四兩) 、生地黃、 石膏 (各八兩) 、白、豉 (各一升) o 右九味 〔口父〕咀, 以水九升, 煮取二升半, 下消, 分三服o 溫風之病, 脈陰陽俱浮, 汗出體重, 其息必喘, 其形狀不仁, 嘿嘿但欲眠, 下之者則小便難, 發其汗者必言, 加燒針則耳聾難言, 但吐下之則遺失便利,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九 (傷寒上) 99方)
37 如此疾者宜服萎蕤湯方o 萎蕤、白薇、麻黃、獨活、杏人、芎藭、甘草、青木香 (各二兩) 、石膏 (三兩) o 右九味 〔口父〕咀, 以水八升, 煮取三升, 去滓, 分三服, 取汗, 若一寒一熱加朴消一分及大黃三兩, 下之, 如無木香, 可用麝香一分, (小品方云 萎蕤湯治冬溫及春月中風傷寒則發熱頭眩痛喉咽乾舌強內疼心痞o 滿腰背強亦治風溫) 夫病與百合狐惑濕風溫病鬼魅皆相類, 宜精察節氣, 其新故二氣相搏o 喜成此疾o 傷寒膏第三 (方三首)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九 (傷寒上) 99方)
38 治傷寒頭痛項強, 四肢煩疼青膏方o 當歸、芎藭、蜀椒、白芷、吳茱萸、附子、烏頭、莽草 (各三兩) o 右八味 〔口父〕咀, 以醇苦酒漬之再宿, 以豬脂四斤煎, 令藥色黃, 絞去滓o 以溫酒服棗核大三枚, 日三服, 取汗, 不知稍增, 可服可摩, 如初得傷寒一日, 苦頭痛背強, 宜摩之佳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九 (傷寒上) 99方)
39 治傷寒敕色, 頭痛項強, 賊風走風黃膏方o 大黃、附子、細辛、乾薑、蜀椒、桂心 (各半兩) 、巴豆 (五十枚) o 右七味 〔口父〕咀, 以醇苦酒漬一宿, 以獵月豬脂一斤煎之調適其火, 三上三下藥 傷寒赤色發熱, 酒服梧子大一枚, 又以火摩身數百過, 兼治賊風絕良風走肌膚, 追風所在摩之, 神效, 千金不傳, 此趙泉方也o 白膏治傷寒頭痛向火摩身體酒服如杏核一枚, 溫覆取汗, 摩身當千過, 藥力乃行, 并治惡瘡, 小兒頭瘡牛領馬鞍皆治之, 先以鹽湯洗瘡以布拭之傅膏腫,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九 (傷寒上) 99方)
40 火灸摩千過, 日再, 自消者方o 天雄、烏頭、莽草、羊躑躅 (各三兩) o 右四味 〔口父〕咀, 以苦酒三升漬一夕, 作東向露又作十二聚濕土各一升許大, 取成煎豬脂三斤, 著銅器中, 加上炊, 以葦薪令釋, 內所漬藥炊, 令沸, 下, 著土聚上, 沸定復上, 如是十二過, 令土盡遍, 藥成去滓, 傷寒咽喉痛含如棗核一枚, 日三, 摩時勿令近目o 發汗散第四 (方十一首) 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九 (傷寒上) 99方)
41 度瘴發汗青散, 治傷寒敕色, 惡寒發熱, 頭痛項強, 體疼方o 麻黃 (二兩半) 、桔梗、細辛、吳茱萸、防風、白朮 (各一兩) 、烏頭、乾薑、 蜀椒、桂心 (各一兩六銖) o 右十味治下篩, 溫酒服方寸匕, 溫覆取汗, 汗出止, 若不得汗, 汗少不解, 復服如法, 若得汗足, 如故頭痛發熱, 此為內實, 當服駛豉丸若翟氏丸, 如得便頭重者, 可以二大豆許內鼻孔中, 覺燥涕出, 一日可三四度必愈, 兼辟時行病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九 (傷寒上) 99方)
42 五苓散, 主時行熱病, 但狂言煩躁, 不安精彩, 言語不與人相主當者方o 豬苓、白朮、茯苓 (各十八銖) 、桂心 (十二銖) 、澤瀉 (三十銖) o 右五味治下篩, 水服方寸匕, 日三, 多飲水汗出即愈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九 (傷寒上) 99方)
43 崔文行解散, 治時氣不和, 傷寒發熱者方o 桔梗、細辛 (各四兩) 、白朮 (八兩) 、烏頭 (一斤) o 右四味治下篩, 若中傷寒服錢五匕, 覆取汗, 解, 若不覺, 復小增之, 以知為度 若時氣不和, 旦服錢五匕, 辟惡氣欲省病服一服, 皆酒服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九 (傷寒上) 99方)
44 六物青散, 治傷寒敕色惡寒方o 附子、白朮 (各一兩六銖) 、防風、細辛 (各一兩十八銖) 、桔梗、 烏頭 (各三兩十八銖) o 右六味治下篩, 以溫酒服錢五匕不知稍增之, 服後食頃不汗出者, 進溫粥一盃以發之, 溫覆汗出可也, 勿令流離, 勿出手足也, 汗出止, 若汗大出不止者, 溫粉粉之微者不須粉, 不得汗者當更服之, 得汗而不解者,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九 (傷寒上) 99方)
45 當服神丹丸, (方出下篇發汗九門) 青散治春傷寒, 頭痛發熱方o 苦參、厚朴、石膏 (各三十銖) 、大黃、細辛 (各二兩) 、麻黃 (五兩) 、 烏頭 (五枚) o 右七味治下篩, 覺傷寒頭痛發熱, 以白湯半升和藥方寸匕投湯中, 熟訖去滓盡服, 覆取汗, 汗出溫粉粉之良久, 一服不除, 宜重服之或當微下利者, 有大黃故也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九 (傷寒上) 99方)
46 詔書發汗白薇散, 治傷寒二日不解者方o 白薇 (十二銖) 、杏人、貝母 (各十八銖) 、麻黃 (一兩八銖) o 右四味治下篩, 酒服方寸匕, 自覆臥, 汗出即愈o 治傷寒頭痛身熱, 腰背強引頸, 及風口噤瘧不絕, 婦人產後中風寒經氣腹大,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九 (傷寒上) 99方)
47 華佗赤散方o 丹砂 (十二銖) 、蜀椒、蜀漆、乾薑、細辛、黃芩、防已、桂心、茯苓、人參、 沙參、桔梗、女萎、烏頭 (各十八銖) 、雄黃 (二十四銖) 、吳茱萸 (三十銖) 、 麻黃、代赭 (各二兩半) o 右十八味治下篩, 酒服方寸匕, 日三, 耐藥者二匕, 覆令汗出, 欲治瘧, 先發一時所服藥二匕半, 以意消息之、細辛、薑桂丹砂雄黃不熬, 餘皆熬之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九 (傷寒上) 99方)
48 赤散治傷寒頭痛項強身熱、腰脊痛, 往來有時方o 乾薑、防風、沙參、細辛、白朮、人參、蜀椒、茯苓、麻黃、黃芩、代赭、桔梗、 吳茱萸 (各一兩) 、附子 (二兩) o 右十四味治下篩, 先食酒服一錢匕, 日三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九 (傷寒上) 99方)
49 烏頭赤散, 治天行疫氣病方o 烏頭 (一兩半) 、皂莢 (半兩) 、雄黃、細辛、桔梗、大黃 (各一兩半) o 右六味治下篩, 清酒若井華水服一刀圭, 日二, 不知稍增以知為度o 除時氣疫病, 若牛馬六畜中水行疫, 亦可與方寸匕, 人始得病一日時, 服一刀圭, 取兩大豆許吹著兩鼻孔中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九 (傷寒上) 99方)
50 治時行頭痛壯熱一二日水解散方o 桂心、甘草、大黃 (各二兩) 、麻黃 (四兩) o 右四味治下篩, 患者以生熟湯浴訖, 以暖水服方寸匕, 日三, 覆取汗, 或利便差? 丁強人服二方寸匕, (延年秘錄有黃芩芍藥各二兩古今錄? 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九 (傷寒上) 99方)
51 甘草有芍藥治天行熱病生皰瘡疼痛解肌出汗) 治時病表裡大熱欲死方o 大黃、寒水石、芒消、石膏、升麻、麻黃、葛根o 右八味等分治下篩, 水服方寸匕, 日二o 發汗湯第五 (例一首桂枝證十三首方十九首) 例曰, 大法春夏宜發汗, 凡發汗, 欲令手足皆周, 至漿漿然一時間許益佳, 但不可令如水流離霢霂耳, 若病不解, 當更重發汗, 汗出多則亡陽, 陽虛不可重發汗也, 凡服湯藥, 發汗中病便止, 不必盡劑也o 凡云可發汗而無湯者, 丸散亦可用, 要以汗出為解, 然不及湯隨證良驗, 凡病無故自汗出, 復發其汗, 愈, 衛復和故也o 夫脈浮者病在外, 可發汗, 宜桂枝湯o 夫陽脈浮大而數者, 亦可發汗, 為宜桂枝湯o 病常自汗出者, 此為榮氣和, 榮氣和而外不解, 此為衛氣不和也, 榮行脈中, 衛行脈外, 復發其汗, 衛和則愈宜桂枝湯o 病人藏無他病, 時時發熱, 自汗出而不愈者, 此衛氣不和故也, 先其時發汗則愈, 宜桂枝湯o 太陽病發熱汗出者, 此為榮弱衛強, 故令汗出, 欲救邪風, 宜桂枝湯o 太陽病頭痛發熱, 汗出惡風寒, 宜桂枝湯o 太陽病下之微喘者, 表未解也, 宜桂枝加厚朴杏人湯o 太陽病外證未解者, 不可下, 宜桂枝湯o 太陽病先發其汗, 不解而下之, 其脈浮者不愈, 浮為在外而反下之o 故令不愈, 今脈浮故在外, 當須解其表則愈, 宜桂枝湯o 太陽病下之氣上衝者, 可與桂枝湯, 不上衝不可與o 凡桂枝本為解肌, 若脈浮緊發熱無汗者, 勿與之, 常知此勿誤也o 凡酒客勿與桂枝湯若服必嘔o 凡服桂枝湯吐者, 後必吐膿血也o 桂枝湯治中風, 其脈陽浮而陰弱, 陽染者熱自發, 陰弱者汗自出, 濇濇惡風,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九 (傷寒上) 99方)
52 淅淅惡寒, 嗡嗡發熱, 鼻鳴乾嘔方o 桂枝、芍藥、生薑 (各三兩) 、甘草 (二兩) 、大棗 (十二枚) o 右五味 〔口父〕咀三物, 切薑擘棗, 以水七升煮棗令爛, 去滓乃內諸藥, 水少者? 煮令微沸, 得三升, 去滓, 服一升, 日三, 小兒以意減之, 初服少多便得汗出者 小闊其間, 不得汗者, 小促其間, 令藥勢相及汗出, 自護如法, 特須避風, 病若重宜夜服, 若服一劑不解, 疾證不變者, 當復服之, 至有不肯汗出, 服兩三劑乃愈, 服此藥食頃, 飲熱粥以助藥力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九 (傷寒上) 99方)
53 治傷寒頭及腰痛, 身體骨節疼, 發熱惡寒不汗而喘, 麻黃湯方o 麻黃 (三兩) 、桂心、甘草 (各一兩) 、杏人 (七十枚喘不甚用五十枚) o 右四味 〔口父〕咀, 以水九升煮麻黃, 減二升去沫, 乃諸藥煮, 取二升半, 絞去 服八合, 覆冷汗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九 (傷寒上) 99方)
54 大青龍湯治中風傷寒, 脈浮緊, 發熱惡寒, 身體疼痛, 汗不出而煩燥方o 麻黃 (六兩) 、桂心、甘草 (各二兩) 、石膏 (如雞子一枚碎) , 生薑 (三兩) , 杏人 (四十枚) 、大棗 (十二枚) o 右七味 〔口父〕咀以水九升煮麻黃, 去沫, 乃內諸藥, 煮取三升, 分服一升, 厚覆當大汗出, 溫粉粉之即止, 不可再服, 服之則筋愓肉, 此為逆也, 不汗乃再服o 陽毒湯, 治傷寒一二日便成陽毒, 或服藥吐下之後變成陽毒, 身重腰背痛, 煩悶不安狂言, 或走或見鬼或吐血下痢其脈浮大數, 面赤斑斑如錦文, 咽喉痛,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九 (傷寒上) 99方)
55 唾膿血, 五日可治, 至七日不可治, 宜服升麻湯方o 升麻、甘草 (各半兩) 、當歸、蜀椒、雄黃、桂心 (各六銖) o 右六味 〔口父〕咀, 以水五升, 煮取二升半, 分三服, 如人行五里進一服o 溫覆手足, 毒出則汗, 汗出則解, 不解重作服之得吐亦佳仲景嬰桂心o 有甲手大一片肘後與千金有梔子子六銖甲如手一片o 陰毒湯, 治傷寒初病一二日便結成陰毒或服藥六七日已上至十日變陰毒, 身重背強, 腹中絞痛, 咽喉不利, 毒氣攻心, 心下堅強, 短氣不得息, 嘔逆脣青面黑, 四肢厥冷, 其脈沈細緊數, 仲景云, 此陰毒之候, 身如被打, 五六日可治,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九 (傷寒上) 99方)
56 至七日不可治也, 甘草湯方o 甘草、升麻 (各半兩) 、當歸、蜀椒 (各六銖) 、甲 (一兩) o 右五味 〔口父〕咀以水五升, 煮取二升半, 分三服, 如人行五里頃更進一服, 溫? 毒當從汗出, 汗出則愈, 若不汗則不除, 重作服 (仲景方去蜀椒) 陰旦湯, 治傷寒肢節疼痛, 內寒外熱, 虛煩方, 芍藥、甘草 (各二兩) 、乾薑、 黃芩 (各三兩) 、桂心 (四兩) 、大棗 (十五枚) o 右六味 〔口父〕咀, 以水一斗, 煮取五升, 去滓, 溫服一升, 日三夜再, 覆令? 陽旦湯, 治傷寒中風, 脈浮, 發熱往來汗出, 惡風頭項強, 鼻鳴乾嘔o 桂枝湯主之, 隨病加減如左o 以泉水一斗, 煮取四升, 分服二升, 日三, 自汗者去桂枝, 加附子一枚, 渴者去 加括樓根三兩, 利者去芍藥桂, 加乾薑三累, 附子一枚炮, 心下悸者, 去芍藥, 加茯苓四兩, 虛勞裡急正陽且主之, 煎得二升, 內膠飴半斤, 為再服, 若脈浮緊發熱者, 不可與之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九 (傷寒上) 99方)
57 六物解肌湯, 治傷寒發熱身體疼痛方o 葛根 (四兩) 、茯苓 (三兩) 、麻黃、牡蠣、生薑 (各二兩) 、甘草 (一兩) o 右六味 〔口父〕咀, 水八升, 煮取三升, 分三服, 再服後得汗, 汗通即止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九 (傷寒上) 99方)
58 (古今驗錄無生薑甘草) 解肌湯, 治傷寒溫病方o 葛根 (四兩) , 麻黃 (一兩) 、黃芩、芍藥、甘草 (各二兩) 、大棗 (十二枚) o 右六味 〔口父〕咀, 水一斗, 煮取三升, 飲一升, 日三服, 三四日不解脈浮者, 宜重服發汗, 脈沈實者, 宜以駛豉丸下之,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九 (傷寒上) 99方)
59 (延年秘錄有桂心一兩) 治傷寒時氣溫疫頭痛壯熱脈盛始得一二日者方o 丹砂 (一兩) , 末之以水, 煮取一升, 頓服之, 覆取汗, 治疫氣傷寒三日已前不解者方好豉 (一升綿裡) 切一升小男兒尿三升o 右三味, 先熬豉今相得, 則投小便煮取二升, 分再服, 徐徐服之覆令汗神驗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九 (傷寒上) 99方)
60 解肌升麻湯治時氣三四日不解方o 升麻、芍藥、石膏、麻黃、甘草 (各一兩) 、杏人 (三十枚) 、 貝齒 (二枚) (一作貝母十八銖) o 右七味 〔口父〕咀, 以水三升, 煮取一升, 盡服, 溫覆發汗便愈, 葛根龍膽湯,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九 (傷寒上) 99方)
61 治傷寒三田鈤不差, 身體煩毒而熱方o 葛根八兩龍膽大青各半兩外麻石膏萎蕤各一兩甘萆桂心芍藥黃芩麻黃o 各二兩生薑二兩o 右十二味 〔口父〕咀, 以水一斗煮葛根, 取八升, 內餘藥, 煮取三升, 分四服,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九 (傷寒上) 99方)
62 治傷寒四五日, 頭痛壯熱, 四肢煩疼不得飲食方o 梔子人黃連黃茱萸大黃各半兩好豉一升白七莖o 右六味 〔口父〕咀, 以水八升煮上四物六七沸, 內後白豉煮得三升, 頓服一升, 湯訖, 溫覆令汗出, 粉之, 得汗便止, 後服勿復取汗, 不得汗者, 復服重發, 此藥無忌, 特宜老小, 神良o 治夏月傷寒, 四肢煩疼發熱, 其人喜煩, 嘔逆支滿, 劇如禍祟, 寒熱相搏,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九 (傷寒上) 99方)
63 故今喜煩, 七物黃連湯方o 黃連、茯苓、黃芩 (各十八銖) 、芍藥、葛根 (各一兩) 、廿草 (一兩六銖) 、 小麥 (三合) o 右各 〔口父〕咀以水七升, 煮取三升, 冷分三服, 不能一升者可稍稍服之o 湯勢安乃臥, 藥主毒氣, 服湯之後, 中熱及咽喉痛, 皆差, 其明日復煮一劑, 如法服之, 此湯無毒, 但除熱下氣安病人, 小兒服者取三分之一, 以水四升煮得二升, 稍稍服o 三匕湯, 治傷寒中風得之三日至七八日不解, 脅痛, 四肢逆乾嘔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九 (傷寒上) 99方)
64 水漿不下, 腹中有宿食不消, 重下血一日數十行方o 茯苓 (如雞子大) 、黃芩、人參 (各三兩) 、栝樓根 (四兩) 、芒消、 乾地黃 (各一升) 、大黃、麻黃、寒水石 (各半斤) o 右九味擣篩令相得以散三方寸匕水一升煮, 令三沸, 絞去滓服之, 日三, 溫覆汗出即愈, 病劇與六七匕o 五香麻黃湯, 治傷寒忽發腫, 或著四肢, 或在背, 虛腫浮如吹狀o 亦著頭面脣口頸項, 劇者偏者腳脛外如軸大而不痛不赤,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九 (傷寒上) 99方)
65 著四肢者乃欲不遂悉主之方o 麝香 (半兩) 、薰陸香、雞舌香 (各一兩) 、沈香、青木香、麻黃、防風、獨活、 秦艽、萎蕤、甘草 (各二兩) 、白薇、枳實 (各二兩) o 右十三味 〔口父〕咀, 以水九升, 煮取三升, 分三服, 覆取汗後, 外摩防已膏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九 (傷寒上) 99方)
66 治傷寒三日外, 與前藥不差, 脈勢仍數者, 陽氣猶在經路未入藏腑方o 桂枝、黃芩、甘草 (各二兩) 外麻、葛根、生薑 (各三兩) 、芍藥 (六兩) 、 石膏 (八兩) 、梔子 (二七枚) o 右九味 〔口父〕咀, 以水九升, 煮取二升七合, 分二服, 相去十里久, 若前兩服 服即佔, 不得汗更進一服, 得汗即止, 不得汗者明日去梔子, 加麻黃二兩,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九 (傷寒上) 99方)
67 足水二升, 再依方服, 治傷寒雪煎方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九 (傷寒上) 99方)
68 治傷寒雪煎方o 麻黃 (十斤) 、杏人 (一斗四升) 、大黃 (一斤十三兩如金色者) o 右三味 〔口父〕咀, 以雪水五斛四斗漬麻黃於東向釜中三宿, 內大黃, 攪令調, 炊以桑薪, 煮得二斛汁, 去滓復內釜中, 擣杏人內汁中復炊之, 可餘六七斗汁, 絞去滓置銅器中又以雪水三斗合煎之, 攪令調得二斗四升, 藥成可丸, 冷凝丸如彈丸有病者以三沸白湯五合, 研一丸入湯中, 適寒溫服之, 立汗出, 若不愈者復服一丸, 密盛藥切令泄氣o 發汗丸第六 (方二首)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九 (傷寒上) 99方)
69 神丹丸, 治傷寒敕濇惡寒發熱體疼者方o 附子、烏頭 (各四兩) 、人參、茯苓、半夏 (各五兩) 、朱砂 (一兩) o 右六味末之, 蜜丸以真丹為色先食服如大豆二丸, 生薑湯下,日三o 須臾進熱粥二升許,重覆汗出止, 若不得汗, 汗少不解, 復服如前法, 若得汗足應解而不解者,當服桂枝湯, 此藥多毒, 熱者令飲水, 寒者溫飲解之, 治瘧先發服二丸 (要略用細辛不用人參別有射罔棗大一枚) 名赤丸主寒氣厥逆o 治傷寒五六日以上不解,熱在中口,噤不能言,惟欲飲水, 為壞傷寒醫所不能治為成死人, 精魂已竭,心下纔溫,以杖發其口開,灌藥咽中,(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九 (傷寒上) 99方)
70 藥得下則愈, 麥奴丸一曰黑奴丸, 二曰水解丸方o 釜底墨、突墨、梁上塵、大黃、麥奴、黃芩、芒消 (各一兩) 、麻黃 (二兩) o 右八味末之, 蜜丸如彈子大以新汲水五合, 研一丸破, 清置水中, 當藥消盡服之, 病者渴欲飲水極意不問升數, 欲止復強飲能多飲為善o 不欲飲水當強飲之, 服藥須臾當寒,寒出竟汗出便解, 若服藥日移五尺許不出汗, 復服如前法, 不過再三服佳,小麥黑勃名麥奴o 宜吐第七 (例一首證五條方五首) 例曰,大法春宜吐,凡服吐藥, 中病便止, 不必盡劑也o 病如桂枝證, 頭不痛,項不強,而脈寸口浮,中鞭滿, 氣上衝喉咽不得息者,此以內有久痰, 宜吐之o 病上諸寒,中鬱鬱而痛不能食,欲得使人按之,按之反有涎出o 下利日十餘行, 而其人脈遲寸脈微滑者,此宜吐之,吐之利即止o 少陰病, 飲食入口則吐,心中慍慍然欲吐復不能吐者,宜吐之宿食在上管宜吐之o 病手足逆冷脈乍結者,客氣在中,心下滿而煩, 飢不能食者,以病在中,宜吐之o 病如桂枝證,頭不痛,項不強,寸脈微浮,中痞,氣上撞咽喉不得息者,(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九 (傷寒上) 99方)
71 此為有寒也宜吐之, 瓜蒂散方o 瓜蒂、赤小豆 (各一兩) o 右二味治下篩, 取一錢匕, 香豉一合, 熟湯七合, 煮作稀粥, 去滓取汁, 和散溫頓服之, 不吐者少少加, 得快吐乃止, 張文仲以白湯丈三合o 和脹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九 (傷寒上) 99方)
72 水導散, 治時氣病, 煩熱如火, 狂言妄語欲走方o 甘遂 (半兩) 、白芷 (一兩) o 右二味治下篩, 水服方寸匕, 須臾令病人飲冷水腹滿即吐之, 小便當赤,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九 (傷寒上) 99方)
73 (一名濯腸湯此治大急者) 藜蘆丸, 治漡寒不得吐方o 藜蘆、附子 (各一兩) o 右二味末之, 蜜和如豆大, 傷寒不食服二丸, 不知增之, 此謂得病一日已上四日已來, 服藥後日移三丈不吐, 進熱粥汁發之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九 (傷寒上) 99方)
74 治傷寒溫病三四日, 中惡欲令吐者服酒膽方o 醇苦酒 (半升) 、豬膽 (一具) o 右二味盡和飲之, 吐即愈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九 (傷寒上) 99方)
75 又方o 取比輪錢一百五十七枚以水一斗, 煮取七升, 分服汁盡, 須臾復以水五升更煮錢, 令得一升, 復以水二升投中, 合三升, 出錢飲之, 當吐毒即愈o 宜下第八 (例一首諸證十二條方八首) 例曰, 大法秋宜下, 凡下以湯勝丸散也, 中病便止, 不必盡劑也, 傷寒有熱而小腹滿, 應小便不利今反利者, 此為有血也, 當須下之宜抵當丸o 太陽病, 身黃脈沈結, 小腹堅滿, 小便不利者, 為無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為血證諦也屬抵党湯下之o 太陽病不解熱結在膀胱其人如狂, 其血自下即愈, 其外不解尚未可攻, 當先解其外? 外已解但小腹結者, 可攻之o 陽明病脈遲雖汗出不惡寒體必重短氣腹滿而喘, 有潮熱者, 此外欲解可攻裡也, 手足戢然汗出者, 大便已堅宜承氣湯, 若汗多而微熱惡寒者, 為外未解也, 桂枝湯主之, 其熱不潮未可與承氣, 若腹大滿而不大便者, 可少與承氣湯, 微和其胃氣, 勿令大下o 陽明病, 潮熱大便微堅, 與承氣湯, 不堅者不可與之, 若不大便六七日, 恐有燥? 欲知之法, 少與承氣湯, 腹中轉失氣者, 為有燥屎o 乃可攻之, 若不轉氣者, 此為頭堅後溏, 不可攻之也, 攻之必脹滿不能食, 欲飲水者即噦, 其後發熱者, 大便必復堅宜與少承氣和之, 不轉氣者, 慎勿攻之o 陽明證, 其人喜忘者, 必有畜血, 所以然者, 本有久瘀血, 故令喜忘, 屎雖堅大便必黑, 宜抵党湯下之o 陽明病發熱汗出者, 此為越熱不能發黃, 但頭汗出, 身無汗劑頸而還, 小便不利, 渴引水漿者, 此為瘀熱在裡, 身必發黃, 宜下以茵蔯湯, 方出弟十卷中o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 口燥咽乾, 急下之, 宜承氣湯o 夫實則語, 虛則鄭聲鄭聲重語也, 直視語喘滿者死, 下痢者亦死o 傷寒四五日, 脈沈喘滿, 沈為在裡而反發汗, 津液越出, 大便為難o 表虛裡實, 久則語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九 (傷寒上) 99方)
76 大承氣湯, 主熱盛腹中有燥屎語者方o 大黃 (四兩) 、厚朴 (八兩) 、枳實 (五枚) 、芒消 (五合) o 右四味 〔口父〕咀, 以水一斗先煮二物, 取五升, 去滓內大黃煎, 取二升o 去滓下芒消更煎一兩沸, 分再服, 得快利止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九 (傷寒上) 99方)
77 抵党丸方o 水蛭 (二十枚) 、桃仁 (二十三枚) 、虫 (二十枚) 、大黃 (三兩) o 右四味末之, 蜜和合分為四丸, 以水一升煮一丸, 取七合頓服之, 晬時當下血不下更服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九 (傷寒上) 99方)
78 抵党湯方o 水蛭 (三十枚) 、桃仁 (二十三枚) 、虫 (二十枚) 、大黃 (三兩) o 右四味 〔口父〕咀, 以水五升, 煮取三升, 去滓服一升, 不下更服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九 (傷寒上) 99方)
79 承氣湯方o 枳實 (五枚) 、大黃 (四兩) 、芒消 (半升) 、甘草 (二兩) o 右四味 〔口父〕咀, 以水五升, 煮取二升, 去滓適寒溫分三服, 如人行五里進一? 取下利為度, 若不得利, 盡服之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九 (傷寒上) 99方)
80 生地黃湯, 佁傷寒有熱, 虛贏少氣, 心下滿, 胃中有宿食大便不利方o 生地黃 (三斤) 、大黃 (四兩) 、大棗 (二枚) 、甘草 (一兩) 、芒消 (二合) o 右五味合擣令相得, 蒸五升米下, 熟絞取汁, 分再服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九 (傷寒上) 99方)
81 傷寒七八日不解, 默默心煩, 腹中有乾糞語, 大柴胡加萎蕤知毋湯方o 柴胡 (半斤) 、黃芩、芍藥 (各三兩) 、半夏 (半升) 、生薑 (五兩) 、大黃、 甘草 (各一兩) 、人參 (三兩) 、萎蕤、佑毋 (各二兩) o 右十味 〔口父〕咀, 以水一斗煮取二升, 去滓服一升, 日三,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九 (傷寒上) 99方)
82 取下為效 (築驗用枳實四枚不用芍藥) 傷寒頭痛壯熱百節疼痛方o 柴胡 (四兩) 、升麻、黃芩、大青、杏人 (各三兩) 、芍藥、佑母、 梔子人 (各四兩) 、香豉 (一升) 、石膏 (八兩) o 右十味 〔口父〕咀, 以水九升, 煮取二升七合, 分溫三服, 若熱盛加大黃四兩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九 (傷寒上) 99方)
83 治傷寒留飲宿食不消, 駛豉丸方o 豆豉 (一升) 、巴豆 (三百枚) (今用二百枚) 、杏人 (六十枚) 、黃芩、黃連、 大黃、麻黃 (各四兩) 、芒消、甘遂 (各三兩) o 右九味末之, 以蜜和丸如大豆, 服二丸, 不得下者增之 (崔氏云此黃素方) 發汗吐下後第九 (脈證七條方十七首灸法一首) 傷寒已解半日許, 復心煩熱, 其脈浮數者, 可更發汗, 宜桂枝湯, 凡發汗後飲水者必喘, 宜慎也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九 (傷寒上) 99方)
84 治發汗後, 表裡虛煩不可攻者, 但當與竹葉湯方o 竹葉 (二把) 、人參、甘草 (各二兩) 、半夏 (半升) 、石膏 (一斤) 、 麥門冬 (一升) 、生薑 (四兩) o 右七味 〔口父〕咀, 以水一斗, 煮取六升, 去滓, 內粳米半升, 米熟去之o 分服一升, 日三, (文仲無生薑) 服桂枝湯大汗後, 脈洪大者, 與桂枝湯,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九 (傷寒上) 99方)
85 若形如瘧, 一日再發汗出便解者, 屬桂枝二麻黃壹湯方o 桂枝 (一兩十七銖) 、麻黃 (十六銖) 、芍藥 (一兩六銖) 、甘草 (一兩二銖) 、 杏人 (十六枚) 、大棗 (五枚) 、生薑 (一兩六銖) o 右七味 〔口父〕咀, 以水五升煮麻黃再沸, 去沫內諸藥, 煮取二升, 適寒溫分再? 取微汗而已o 小青龍湯治傷寒表未解, 心下有水氣, 乾嘔發熱而咳, 或渴或痢或噎或小便不利,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九 (傷寒上) 99方)
86 小腹滿或喘者, 小青龍湯方o 桂心 (三兩) 、半夏、五味子 (各半兩) 、麻黃、甘草、乾薑、芍藥、 細辛 (各三兩) o 右八味 〔口父〕咀, 以水一斗煮麻黃, 減二升去上沫, 內諸藥, 煮取三升o 分三服, 相去十里頃復服之, 若渴者, 去半夏加栝樓根三兩, 若微痢, 去麻黃加蕘花如一雞子, 熬令赤色, 若噎, 加附子一枚, 若小便不利小腹滿者, 去麻黃加茯苓四兩, 若喘, 去麻黃加杏人半升, 數用神效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九 (傷寒上) 99方)
87 治傷寒發汗出而喘, 無大熱, 麻黃杏人石膏甘草湯方o 麻黃 (四兩) 、杏人 (五十枚) 、石膏 (半斤) 、甘草 (二兩) o 右四味 〔口父〕咀, 以水七升先煮麻黃, 令減二升, 內諸藥, 煎取三升, 分三服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九 (傷寒上) 99方)
88 發汗若下後, 煩熱中窒, 氣逆搶心者, 梔子湯方o 梔子 (十四枚) 、香豉 (四合綿裹) o 右二味以水四升煮梔子, 取二升半, 內豉煮取一升半, 分二服, 溫進一服, 得快? 止後服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九 (傷寒上) 99方)
89 治發汗後腹脹滿厚朴湯方o 厚朴 (八兩) 、半夏 (半升) 、生薑 (八兩) 、甘草 (二兩) 、人參 (一兩) o 右五味 〔口父〕咀, 以水一斗, 煮取三升, 分三服o 太陽病發汗, 汗出不解, 其人仍發熱心下悸, 頭眩身動振振欲擗地, 屬玄武湯方 茯苓、芍藥、生薑 (各三兩) 、白朮 (二兩) 、附子 (一枚) o 右五味 〔口父〕咀, 以水八升, 煮取二升, 溫服七合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九 (傷寒上) 99方)
90 太陽病反下之, 利遂不止, 脈促者表未解, 喘而汗出者, 葛根黃連湯方o 葛根 (半斤) 、黃芩、黃連 (各三兩) 、甘草 (二兩) o 右四味 〔口父〕咀, 以水八升先煮葛根, 減二升, 內諸藥, 煮取三升, 去滓 ? 傷寒發汗吐下後心下逆滿, 氣上衝, 起即頭眩, 其脈沈緊發汗則動經身為挳搖者?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九 (傷寒上) 99方)
91 茯苓湯方o 茯苓 (四兩) 、白朮、桂心 (各三兩) 、甘草 (二兩) o 右四味 〔口父〕咀, 以水六升, 煮取三升, 去滓, 分三服o 凡寸口脈浮關上自沈, 為結, 巢源作沈細o 凡傷寒病發於陽, 而反下之, 熱入因作結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九 (傷寒上) 99方)
92 結病, 項亦強如柔痙狀, 下之即和, 宜大陷丸方o 大黃 (八兩) 、芒消、杏人、葶藶 (各五合) o 右四味擣篩二物, 別研杏人芒消如脂, 和散取如彈丸大一枚, 甘遂末一錢匕, 白蜜二合, 水一升煮取八合, 溫頓服之病乃自下, 如不下o 更服, 取下為效o 傷寒六七日, 結熱實, 其脈沉緊, 心下痛, 按之正堅, 宜大陷湯o 太陽病重發汗而復下之不大便五六日, 舌上乾而渴, 日晡所小有潮熱, 心大煩,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九 (傷寒上) 99方)
93 從心下至小腹, 堅滿而痛不可近宜大陷湯方o 甘遂末一兩匕大黃六兩切芒消一升o 右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黃, 取二升去滓, 內芒消一沸, 內甘遂, 分再服, 一服得快利, 止後服o 傷寒中風, 醫反下之, 其人下痢日數十行, 穀不化, 腹中雷鳴, 心下痞堅結滿乾嘔心煩不能得安, 師見心下痞, 謂病不盡, 復下之, 其痞益甚,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九 (傷寒上) 99方)
94 此非結熱, 但以胃中虛客氣上逆使之然也, 宜甘草瀉心湯方o 甘草 (四兩) 、黃芩、乾薑 (各二兩) 、黃連 (一兩) 、半夏 (半升) 、 大棗 (十二枚) o 右六味 〔口父〕咀, 以水一斗, 煮取六升, 去滓, 分服一升, 日三, 加人參o 三兩乃是o 治傷寒發汗後, 胃中不和, 心下痞堅, 乾噫食臭, 脅下有水氣, 腹中雷鳴下痢者?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九 (傷寒上) 99方)
95 屬生薑瀉心湯方o 生薑 (四兩) 、甘草 (三兩) 、半夏 (半升) 、黃連 (一兩) 、乾薑 (一兩) 、 人參 (三兩) 、黃芩 (三兩) 、大棗 (十二枚) o 右八味 〔口父〕咀, 以水一斗, 煮取六升, 去滓, 分服一升, 日三o 傷寒吐下後七八日不解, 結熱在裡, 表裡俱熱, 時時惡風, 大渴, 舌上乾燥而煩?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九 (傷寒上) 99方)
96 欲飲水數升, 宜白虎湯方o 石膏 (一升) 、知毋 (六兩) 、甘草 (二兩) 、粳米 (六合) o 右四味 〔口父〕咀, 以水一斗煮, 米熟, 去滓, 分服一升, 日三, 諸亡血及虛? 不可與白虎湯, 若立夏後至立秋前得用之, 立秋後不可服, 春三月尚凜冷, 亦不可與之, 與之嘔利腹痛, 傷寒無大熱, 而口乾渴心煩, 背微惡寒, 宜白虎湯o 傷寒脈浮, 發熱無汗, 其表不解, 不可與白虎湯, 渴欲飲水無表證o 宜白虎湯o 若渴欲飲水, 口燥舌乾者, 亦宜白虎湯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九 (傷寒上) 99方)
97 治傷寒後結熱在內煩渴, 青葙子丸方o 青葙子 (五兩) 、黃芩、苦參、栝樓根 (各一兩ˍ) 、黃茱蘗 (二兩) 、龍謄、 黃連、梔子人 (各三兩) o 右八味末之, 蜜丸, 先食服如梧子大柒丸, 日三, 不知稍加, 一本云o 錫和為丸o 傷寒熱病十日已上, 發汗不解, 及吐下後諸熱不除, 及下利不止斑出,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九 (傷寒上) 99方)
98 皆治之大青湯方o 大青 (四兩) 、甘草、阿膠 (各二兩) 、豆豉 (一升) o 右四味 〔口父〕咀, 以水八升, 煮取三升, 去滓, 煮三沸去豉, 內阿膠令烊 ? 日三服欲盡復作, 常使有餘, 渴者當飲但除熱止吐下無毒, 源? o 治復肘後有赤石脂三兩胡洽集驗同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九 (傷寒上) 99方)
99 治傷寒不了了朝夕有熱如瘧狀方o 知毋 (二兩) 、麻黃、甘草、芍藥、黃芩、桂心 (各一兩) o 右六味〔口父〕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服五合,日三,溫覆令微汗o 若心煩不得眠,其人欲飲水,當稍稍飲之,令胃中和則愈o 江南諸師秘仲景要方不傳o 初得病或先頭痛身寒熱,或濇濇欲守火,或腲背強直,面目如飲酒狀,此傷寒初得一二日, 但列火灸心下三處,第一處去心下一寸,名巨闕,第二處去心下二寸,名上管,第三處去心下三寸,名胃管,各灸五十壯,然或人形大小不同,恐寸數有異,可繩度,隨其長短寸數最佳取繩從心頭骨名鳩尾頭度,取臍孔,中屈繩取半, 當繩頭名胃管o 又中屈半繩更分為二分, 從胃管向上度一即是上管,又上度取一分即是巨闕,大人可灸五十壯,小兒可三壯, 亦隨其年, 灸之大小以意斟量也, 若病者三四日以上,宜先灸上二十壯,以繩度鼻正上盡髮際中屈繩斷去半,便從髮際入髮中, 灸繩頭名曰天聰,又灸兩顥,又灸兩風池,又灸肝輸百壯餘處各二十壯,又灸大衝三十壯神驗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九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 (傷寒下) 傷寒雜治第一(論一首方五十一首灸法一首) o 論曰,除熱解毒, 無過苦酢之物,故多用苦參青葙艾梔子葶藶苦酒烏梅之屬,是其要也,也熱盛非苦酢之物不解也,熱在身中即不時治治之, 又不用苦酢之藥,此如救火不以水也,必不可得脫免也,又曰今諸療多用辛甘薑桂人參之屬,此皆貴價難得,常有比行求之,轉以失時,而苦參青葙葶藶艾之屬,所在盡有,除熱解毒,最良勝於向貴價藥也,前後數參並用之,得病內熱者,不必按藥次也,便以青葙苦參艾苦酒療之,但稍與促其間無解也,扁鵲曰,病在腠理,湯熨之所及 病在血脈,針石之所及,病在骨髓,無可奈何,而凡醫o 治病,或言且待使病成乃頓去之,此為妄矣, 當預約束家中及所部曲,具語解此意使有病者知之為要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九(傷寒上) 99方)
<中医中药房,转载请注明来源!-www.zyzyf.cn www.baicaozixun.com>>(责任编辑:中药资讯)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