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无相类似病名,一般将其归属于“偏头痛”、“面痛”等范畴。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类似本病的记载,如《灵枢·经脉》篇提到颔痛、颊痛、目外附痛;《素问·缪刺论》有“齿唇寒痛”之症等。后世医家对本病的征候特点有较细致的描绘和较深入的认识。如《医林绳墨》谓:“亦有浮游之上,上攻头目或齿鼻不定而作痛者。”阐述了其病机与症状。《张氏医通》中云:“面痛……不能开口言语,手触之即痛。”《证治准绳》还进一步加以分类口:“面痛……暴痛多实,久痛多虚。”《医学纲目》和《普济本事方》尚有面癌治验的记述,以上表明我国古代医家对本病的证治已积累了一定经验。中医中药秘方网搜集整理 三叉神经痛是指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反复发作的阵发性短暂剧烈疼痛。临床表现多见于一侧面部,剧痛往往骤然发作,持续数秒至1—2分钟,重者可出现面部抽搐。多在40岁以后发病。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病因至今不明,现代西医学亦缺乏有效而又无副作用的疗法。 现代首篇以针灸治疗本病的报道见于1955年,而用中医中药证冶的临床文章则迟至60年代中期才出现油70年代起,开始有较大样本的观察资料公诸于世,对一些有效的中草药如七叶莲等进行了一系列发掘研究。取得明显进展是在80年代,这一时期所发表的有关论文达70余篇,为六、七十年代总数的10借以上。通过大量实践,对本病的病因病机的认识逐渐趋于一致。在治疗上,创制新方,改进剂型,产生了不少重复性强的有效专方,发现了活血化瘀之法对本病的作用,如活血与祛风并用,或突出活血,或加虫类药逐瘀,往往可以明显提高疗效。中医中药秘方网值得一提的是针灸治疗,近十余年来、随道穴位刺激方法的不断增多和对针刺部位的反复探寻、筛选,其有效率亦获得迅速提高。21nx.com目前,还有一些单位重视中西药物协同增效途径的探索。 从已收集到的文献统计,中医药和针灸治疗本病的有效率在90%左右。 [病因病机]本病病因,目前比较一致的认识为:一是外感风寒或风热。二是内伤七情、饮食或劳倦。其病机可归纳如下: 风寒外袭风寒侵犯阳明,凤阳升发,易犯头面,而寒为阴邪,其性凝滞,致血脉收引,气血闭塞,而产生疼痛。 胃热上攻过食炙搏辛热之物,胃热偏盛,或外感风热,邪热犯胃,胃火熏蒸,循经上攻头面。 肝火上炎多因内伤七情,肝气郁结,郁而化火;或因肾阴不足,水不涵木,阴虚阳亢,肝胆之火升腾。肝火循胃络上扰面颊而发病。 痰瘀阻络多因病程长久,脾虚运化失常,痰浊内盛,阻塞脉络;或久病人络人血,瘀血内阻,络脉不通,不通则痛。 [辨证分型] 1.风寒外袭常因冷天或感风寒而发作或加重,痛时面肌有紧缩感,呈阵发性短暂抽搐样剧痛,局部喜热敷,口不渴。舌苔薄白或,白滑,脉浮紧或沉迟。 2.冒火上攻面颊呈阵发性剧痛。遇热诱发,痛如火燎肉裂,龈肿口臭,烦躁不安,口渴喜饮,大便于结,小便赤黄,或有胃脘隐痛。舌质红,苔黄厚或腻,脉滑数。 3.肝火上炎患侧频发电击样疼痛,痛时面红目赤,烦躁易怒,怒则发作,胁肋作胀,口苦咽干,舌质红,苔黄腻,脉沉弦。如为虚火上炎.则抽搐剧痛,午后加重,颧红烦热,失眠健忘;舌红少苔,脉细弦数。 4.疲瘀阻络经久不愈,时作时止,剧痛时如锥刺刀割;如为痰阻,胸腔满闷,呕吐痰涎,便溏面晦,舌质暗淡,苔滑腻,脉沉滑;如为血瘀,痛处固定不移,午后加剧,舌质偏暗,或见瘀斑瘀点,脉细涩。 页首三叉神经痛的中医疗法(1)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①体针取穴:主穴:鱼腰、四白、下关。配穴:夹承浆。夹承浆穴位置:前正中线左右各旁开2.5厘米,口角下一横指凹陷处。操作:Ⅰ支痛,取鱼腰。从鱼腰斜向下方刺入0.3-0.5寸,待有触电感传至眼及前额时,提插20-50次。Ⅰ支痛;取四白。从四白斜向上方约45度角进针,刺入0.5-0.8寸,待有触电样针感传至上唇与上牙等处时,反复提插20--50下。Ⅱ与Ⅲ支或Ⅲ支痛,取关。针法:直刺进针1.5寸深左右,当有触电样针感传至舌或下颌等处时,提插20--50次。效果不显加取夹承浆。外法:从夹承浆斜向前下方约30度角进针,刺入0.5寸左右,待有触电样针感传至下唇时,提插20-50次。均针患侧,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21nx.com症情重者每日1次。疗效;共治疗1000例,痛止率54%,显效率29.2%,总有效率为99.2%。其中540例,随访半年至5年,复发率为39.4%。<中医中药房,转载请注明来源!-www.zyzyf.cn www.baicaozixun.com>>(责任编辑:中药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