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药资讯网-百草资讯网! www.baicaozixun.com百草资讯网APP

百草资讯-中药材-中药大全-中药偏方-中医中药房

当前位置: 主页 > 中医养生 > 顺时养生 >

春分疏肝 防旧疾复发

时间:2011-11-16 08:38来源:未知 作者:中药库 点击:
3月21日是24节气中的春分。春分正当春季3个月之中,平分了春季。由于春分节气的天气变化剧烈,温度与湿度往往相差很大,气候的骤变会导致人体的平衡失调,体弱者容易生病,旧病者容易复发,如高血压、心脏

  3月21日是24节气中的春分。春分正当春季3个月之中,平分了春季。由于春分节气的天气变化剧烈,温度与湿度往往相差很大,气候的骤变会导致人体的平衡失调,体弱者容易生病,旧病者容易复发,如高血压、心脏病、月经失调、眩晕、失眠、痔疮等此时的多发病。

  百草发芽,百病发作

  春分防故疾复发

  春分是阴阳均分,同时阴气犹存,阳气渐盛的节气,其最大特点是阴阳平衡。春分之后,阴阳平衡可能被打破,故疾最易复发。这是因为从立春起,人体阳气开始从内脏向外走。随着阳气渐盛,大量气血从内向外运行,最容易出现“拥堵”现象,从而引发故疾。

  防治故疾复发应重在疏导。肝主疏泄,只有保证肝脏的各项功能正常,方可有效遏制故疾频发的势头。要让肝脏发挥正常功能,应注意保持情绪的平衡。要顺应情志抒发,喜怒哀乐都要抒发,但要有节制。

  在饮食上宜清补而不宜浊补,因为“肝主青色”,应多吃一些青色的食物以养肝。由于冬季进补导致肝脏积聚了大量油脂,需要将储存的热量和垃圾释放、清理出来,肝脏先清理干净了,护肝才有意义。

  在生活中我们要遵循适度的原则。工作、娱乐、起居都要适度。《素问》指出:“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动”之过度,会损伤机体;但过度安逸,也会导致气机闭阻,气血瘀滞,亦可致病。不要过久看书、看电视、看电脑,否则易出现血虚不能润目而干涩;不要长时间卧床,否则气机流通不畅,气血瘀滞。久坐会导致肌肉松弛久站则伤及骨头,行走时间太长则筋骨受伤等,因此养生要保持良好的起居习惯。

  为了让气血疏泄运行正常,可按摩指尖和小腹。在手指端两侧分布着井穴,每只手各有6个。捏揉手指端能够起到疏通经络、调节阴阳的作用。小腹是人体的中心,对平衡气血起着关键作用。春天,气血开始从腹部向外发散,按摩小腹有助于打通经络、调节气血,让阳气得以更好地生发。经常以手掌心的劳宫穴去按摩小腹至发热,可以养元补气,滋阴培阳。每天早中晚各揉一次,先逆时针,后顺时针,按揉36圈~72圈,力度要适中。

  眼病高发,调补肝肾是关键

  春天多发眼疾,与春季气候条件有关。春季万物复苏,人体内阳气渐旺,但一些人此时依旧喜食牛羊肉或偏好辛辣厚味,导致上火,致眼睛和肝脏一齐受累。多表现为眼睛干涩、发痒等。另外,春天之气为“风”,被风邪入侵后最常见的表现是口眼歪斜,即外风引起面瘫。春季多发的过敏性结膜炎也属于“风邪”所致。

  中医认为应从调肝补肾入手来预防和治疗眼病。因为,“肝开窍于目”,只有肝的精气充足,眼睛才能黑白清晰,炯炯有神。如肝火上炎,可见双目肿赤,肝虚则会双目干涩、视物不清。“肾为肝之母,肝肾同源”,肝在五行属木,肾在五行属水,水能生木,也就是说肾的气血充足,才能维持肝的正常功能。如小孩的眼睛大都是清澈透明的,因为小孩大都先天肾气足。而老年人的眼睛都是浑浊的,原因就是肝肾之气不足,身体里的垃圾太多。这些垃圾虽然储存在血液里,但最后无一例外要体现在眼睛上。糖尿病患者受内热影响,肝血不足,眼睛得不到气血滋养,极易诱发视网膜病变,治疗这种病变,需要从调肝补肾入手。

  药膳枸杞黑豆排骨汤明目功效显著,可常吃。用枸杞子20克,黑豆30克,猪骨300克,姜片、葱段、精盐、黄酒各适量。将枸杞子、黑豆和猪骨先用大火烧沸,加调料再改小火煨炖至黑豆烂熟,汤汁黏稠即成。黑豆可强肝解毒、明目补肾;枸杞可调肝补肾。

  再推荐一个明目的穴位——四白穴(位于面部,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处)。四白穴是胃经要穴,点揉四白穴能把胃经气血引到眼部,从而达到了明目的效果。每天可用手指按压四白穴轻揉3分钟。

  春分时节,防精神分裂症复发

  精神分裂症在春季高发的原因,与肝脏疏泄功能失调不无关系。中医认为,心主血,肝藏血。当心情不畅时,会影响肝脏的藏血功能,而如果肝气不疏,郁热化火,最终也会影响到心脏的功能。《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怒伤肝,悲胜怒。”如果情志抑郁,肝的疏泄功能就会紊乱,进而肝郁化火,扰乱神明。因此,肝脏疏泄功能的正常与否,与癫狂一证的发病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所以,春分前后,要注意避免情绪波动,多做户外活动,将一切烦恼置之度外,不过劳神。迎风顺气、随风送忧。<中医中药房,转载请注明来源!-www.zyzyf.cn www.baicaozixun.com>>(责任编辑:中药资讯)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