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药资讯网-百草资讯网! www.baicaozixun.com百草资讯网APP

百草资讯-中药材-中药大全-中药偏方-中医中药房

当前位置: 主页 > 药典 > 温病条辨 >

《温病条辨》中焦篇 湿温(3)

时间:2011-11-25 09:01来源:未知 作者:中药库 点击:
〔小半夏加茯苓汤方〕 半夏〔六钱〕、茯苓〔六钱〕、生姜〔四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服。 〔半夏泻心汤去人参干姜甘草大枣加枳实生姜方〕 半夏〔六钱〕、姜连〔二钱〕、姜芩〔三钱〕、枳实〔三钱〕、生姜〔


〔小半夏加茯苓汤方〕

半夏〔六钱〕、茯苓〔六钱〕、生姜〔四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服。

〔半夏泻心汤去人参干姜甘草大枣加枳实生姜方〕

半夏〔六钱〕、姜连〔二钱〕、姜芩〔三钱〕、枳实〔三钱〕、生姜〔三钱〕。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服,虚者复纳人参大枣。

征按:湿之为病,其来也渐,其去也迟,譬若小人之易进而难退也。湿温之痞,与湿寒异: 湿寒之痞,兼有食积。湿热之痞,热陷邪留,故呕而兼痞也。水气上逆则呕,水停膈间,上干于头则眩,中凌于心则悖,方目本文,字字俱有斟酌,难为粗心者道。

65.湿聚热蒸,蕴于经络,寒战热炽,骨骱烦疼,舌色灰滞,面目痿黄,病名湿痹,宣痹汤主之。

《经》谓风寒湿三者合而为痹,《金匮》谓经热则痹,盖《金匮》诚补《内经》之不足,痹之因于寒者固多,痹之兼乎热者亦复不少,合参二经原文,细验于临证之时,自有权衡,本论因载湿温而类及热痹,见湿温门中,原有痹证,不及备载痹证之全,学者欲求全豹,当于《内经》、《金匮》、喻氏、叶氏以及未元诸名家,合而参之自得。大抵不越寒热两条,虚实异治。寒痹势重,而治反易,热痹势缓,而治反难。实者单病躯壳易治,虚者兼病脏腑夹痰饮腹满等证,则难治矣。犹之伤寒两感也。此条以舌灰目黄,知其为湿中生热;寒战热炽,知其在经络;骨骱疼痛,知其为痹证。若泛用治湿之药,而不知循经入络,则罔效矣。故以防己急走经络之湿。杏仁开肺气之先。连翘清气分之湿热。赤豆清血分之湿热。滑石利窍而清热中之湿。山栀肃肺而泻湿中之热。薏苡淡渗而主挛痹。半夏辛平而主寒热。蚕沙化浊道中清气。痛甚加片子姜黄、海桐皮者,所以宣络而止痛也。

〔宣痹汤方〕苦辛通法。

防己〔五钱〕、杏仁〔五钱〕、滑石〔五钱〕、连翘〔三钱〕、山栀〔三钱〕、薏苡〔五钱〕、

半夏〔三钱醋炒〕、晚蚕沙〔三钱〕、赤小豆皮〔三钱〕。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温三服。痛甚加片子姜黄二钱,海桐皮三钱。

66.湿郁经脉、身热身痛,汗多自利,胸腹白疹,内外合邪,纯辛走表,纯苦清热,皆在所忌,辛凉淡法,薏苡竹叶散主之。

上条但痹在经脉,此则脏腑亦有邪矣,故又立一法。汗多则表阳开,身痛则表邪郁,表阳开而不解表邪,其为风湿无疑,盖汗之解者寒邪也,风为阳邪,尚不能以汗解,况湿为重浊之邪,故虽有汗不解也,学者于有汗不解之证,当识其非风则湿,或为风湿相搏也。自利者小便必短,自疹者风湿郁于经络毛窍,此湿停热郁之证,故主以辛凉解冗表之热,辛淡渗在里之湿,俾表邪从气化而散,里邪从小便而驱,双解表里之妙法也,与下条互勘自明。

〔薏苡竹叶散方〕辛凉淡法亦轻以去实法。

薏苡〔五钱〕、竹叶〔三钱〕、飞滑石〔五钱〕、白蔻仁〔一钱五分〕、连翘〔三钱〕、茯苓块〔五钱〕、白通草〔一钱五分〕。

共为细末,每服五钱,日三服。

67.风暑寒湿,杂感混淆,气不主宣,咳嗽头胀,不饥,舌白,肢体若废,杏仁薏苡汤主之。

杂感混淆,病非一端,乃以「气不主宣」四字为扼要,故以宣气之药为君,既兼两湿中寒邪,自当变辛凉为辛温。此条应入寒湿类中,列于此者,以其为上条之对待也。

〔杏仁薏苡汤方〕苦辛温法。

杏仁〔三钱〕、薏苡〔三钱〕、桂枝〔五分〕、生姜〔七分〕、厚朴〔一钱〕、半夏〔一钱五分〕、防己〔一钱五分〕、白蒺藜〔二钱〕。

水五杯,煮三杯,渣再煮一杯,分温三服。

68.暑湿痹者,加减木防己汤主之。

此治痹之祖方也。风胜则引,引者(吊痛掣痛之类,或上或下,四肢游走作痛,经谓行痹是也)加桂枝、桑叶。湿胜则肿,肿者 (土曰敦阜)加滑石、萆薢、苍术。寒胜则痛,痛者加防己、桂枝、姜黄、海桐皮。面赤口涎自出者(《灵枢》谓:胃热则廉泉开),重加石膏、知母。绝无汗者加羌活、苍术。汗多者加黄耆、炙甘草。兼痰饮者加半夏,厚朴、广皮。不能备载全文,故以祖方加减如此,聊示门径而已。<中医中药房,转载请注明来源!-www.zyzyf.cn www.baicaozixun.com>>(责任编辑:中药资讯)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