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广西中药志》 【拼音名】Shuānɡ Fēi Hú Dié 【别名】蝴蝶草、鹞子草(《南宁市药物志》),蝴蝶风(《广西中药志》)。 【来源】为豆科植物蝙蝠草的全草。夏、秋季采,晒干或鲜用。 【原形态】直立草本。茎纤细,高50~90厘米,上部有细绒毛。叶互生,通常为3小叶,有时仅1小叶;小叶半月形、菱形或蝶形,长1~1.5厘米,宽6~10厘米,先端阔凹状,墓部宽楔形,侧脉3~4条,中肋在顶端延伸成小刺尖;两侧小叶较小,斜倒三角形,先端截形,有小刺尖。总状花序顶生或腋生,长9~18厘米,有时组成圆锥花序;花梗有短柔毛,较萼短;萼阔钟状,花后膨大,萼齿5枚,卵状披针形;花冠蝶形,不伸出萼外,旗瓣宽阔,龙骨瓣钝;雄蕊10,2体;雌蕊1,子房细圆柱形,花柱丝状,柱头头状。荚果4~5节,折叠藏于宿存的萼筒内,每节有种子1颗。花期9~10月。果期10~11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草地或灌木丛中。分布广西、广东等地。 【性味】 ①《南宁市药物志》:甘微辛,平,无毒。 ②《广西中药志》:辛,凉。 【功能主治】 ①《南宁市药物志》:舒筋活络,调经去瘀。浸酒服能强壮筋骨;煎水服治倒经。叶:外敷治跌打,接骨。 ②《广西中药志》:活血祛风,散瘀消肿,止痛,解蛇毒。治跌打,风湿骨痛,蛇毒,痈疮。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3钱;或浸酒。外用:捣敷。 【摘录】《*辞典》
------分隔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