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乔木,高50m,胸围1m。幼树皮灰褐色,大树皮灰褐色或灰色不规则鳞片状纵裂,脱落后露出红褐色内皮。一年生枝密生枝密生黄褐色柔毛;冬芽淡红褐色,长圆状卵圆形,先端尖。针叶5针一束,长6-12cm,粗硬,直,边缘有锯齿,背面通常无气孔线,腹面每侧有6-8条气孔线,横切面近三角形,内见3个树脂道,中生,叶鞘早落。雄球花椭圆状,线黄色,长7-10mm,密集新枝下部成穗状;雌球花绿褐色,圆柱状卵圆形,直立,单生或数个集生。球果锥状卵圆形、圆锥状长卵圆形或卵状长圆形,长9-14cm,径6-8cm,梗长1.5cm,熟后种鳞张开;种鳞菱形先端钝,向外反曲,鳞盾褐色,三角形或斜方状三角形,外面有皱纹,鳞脐不显着。种子大,暗紫褐色或褐色,倒卵状三角形,微扁,长1.2-1.6cm.花期6月,果熟期翌年9-10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1.生于海拔1000-3300m针阔叶混交林中。 2.生于海拔600-2800m的山地上,常成纯林或混交林。 3.生于海拔1500以下山地。 4.生于东部沿海山地。 5.生于海拔100-2600的山地。 6.生于1000-2800m的山地林中。 7.生于海拔150-1800m 的针阔叶混交林中。 资源分布:1.分布于西南及陕西、甘肃、河南、湖北、西藏等地。 2.分布于安徽、江西、浙江、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等地。 3.分布于陕西、江苏、安微、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4.分布于辽宁、山东、江苏等地;武汉、南京、上海、杭州等地多有栽培。 5.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及河南、山东、江苏等地。 6.分布于西南地区及广西。 7.分布于东北地区。 【栽培】 1.生物学特性 华山松 喜凉爽、湿润及向阳的气候环境,稍耐严寒,忌高温,干燥。分布区年平均温度在15℃以下,降雨量600-1500mm,相对湿度大于70%。能适应多种土壤,在土层深厚、温润、疏松、微酸性的森林棕壤中生长最好。 2.栽培技术 可育苗移栽和直播造林。育苗移栽:育苗种子采自适龄健壮母树,4-5月上旬播种,播前整地,施足基肥,种用温水浸或与沙层积催芽,条播,条距20cm左右,覆土2-3cm,每1hm播种子750-1125kg。播后盖草并常浇灌保持土壤湿度。出苗后及时撤除盖草,松土除草,并在苗生长前期追施氮肥。二年生苗即可定植,株行距1.5m×1.5m,成活后每年松土除草1-2次,并及时修枝间伐。直播造林:选择阴坡、半阴坡,土壤湿润的山坡。穴播或混荞撒播,每1hm播种子37.5-60kg.穴播3. 【性状】 1.性状鉴别 松叶呈针状,长6-18cm,直径约0.1cm.华山松叶5针一束,黄山松、马毛松及松油均2针一束,基部有长约0.5cm的鞘,叶片深绿色或枯绿色,表面光滑,中央有一细沟。质脆。气微香,味微苦涩。 2.显微鉴别 叶横切面:呈半圆形。表皮细胞壁厚,外被厚角质层,气孔下陷至表皮下的厚壁组织中。表皮内方有数列厚壁细胞。叶肉细胞的壁向内突起,伸入到细胞腔内,叶绿体沿伸入的突起表面分布,叶肉组织内散有树脂道。内皮层环明显,内有2个维管束,中间有薄壁细胞。 【化学成份】马尾松针叶含贝壳杉萘甲酸-19-单甲酯(a-gathic acid-19-monomethyl ester)覆瓦南美杉醇(imbricatolic acid),覆瓦南美杉醛酸(imbricataloic acid),左施马尾松树脂醇(massonivestinol),谷氨酸(glutamic acid),丙氨酸(alanine)等17种氨基酸。挥发油主要含α-蒎烯(α-pinene)β-蒎烯,3-药蒈烯(3-carene),β-水芹烯(β-phellandrene),柠檬烯(limonene),月桂烯(myrene),乙酸龙脑酯,α-及β-胡萝卜素,(3R,5R)-3-羟基-3-(4-羟基-3-甲氧基苄基)-5-(4-羟基-3甲氧基苯基)-3,4,5,6-四氢-2H-吡喃-2-酮[(3R,5R)-3-hydroxy-3-(4-hydroxy-3-methoxydro-2H-pyran-2-one)].黑松叶含聚异戊烯醇(polyprenol)。油松针叶含叶绿素,维生素,蛋白质,脂类。针叶挥发油主要含α-蒎烯,β-蒎烯,乙酸龙脑酯等。云南松针叶含挥发油,主要由α-蒎烯,β-蒎烯等26种成分组成,还含铜、铬、铁、铅等。<中医中药房,转载请注明来源!-www.zyzyf.cn www.baicaozixun.com>>(责任编辑:中药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