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本经》 【拼音名】Sānɡ Piāo Shāo 【别名】蜱蛸(《尔雅》),桑蛸(《吴普本草》),冒焦、螵蛸(《广雅》),致神、螳螂子(《别录》),桑上螳螂窠(《伤寒总病论》),赖尿郎(《本草便读》),刀螂子(《河北药材》),螳螂蛋、尿唧唧(《山东中药》),流尿狗(《中药志》),猴儿包(《四川中药志》),螳螂壳(《江苏药材志》)。 【来源】为螳螂科昆虫大刀螂、小刀螂、薄翅螳螂、巨斧螳螂或华北刀螂的卵鞘。自深秋至翌年春季均可采收,采得后,除去树枝,置蒸笼内蒸30~40分钟,杀死虫卵,晒干或烤干。 【原形态】详螳螂条。 【性状】 因形状不同,分为下列三种: ①团螵蛸 又名:软螵蛸、元螵蛸。略呈圆柱形或者类圆形,长2.5~4厘米,宽2~3厘米,由多数膜状薄层叠成,表面浅黄褐色或黄褐色,上面有不很明显的隆起带,底面平坦或有附着在植物茎上而形成的凹沟。体轻,质松,有韧性。断面可见许多放射状排列的小室,室内各有一细小椭圆形的卵,呈黄棕色,有光泽。气微腥,味微咸。 主产广西、云南、湖北、湖南、河北、辽宁。此外,河南、山东、江苏、内蒙古、四川等地亦产。 ②长螵蛸 又名:硬螵蛸。略呈长条形,长2.5~5厘米,厚约1厘米。一端较短,一端较细而长。表面灰黄色,有斜向纹理。上面呈凸面状,上有带状隆起,隆起带两侧各有一浅沟,呈褐色或灰褐色,底面平坦或凹入,有时可见树皮附着于底部。质坚而脆。 主产浙江、江苏、安徽、山东、湖北等地。 ③黑螵蛸 略呈平行四边形,长2~3.5厘米,宽1~1.5匣米,厚1~1.5厘米。表面褐色,有斜向纹理,上面呈凸面状,并有带状隆起,近尾端微向上翘,质坚而韧。 主产河北、山东、河南、山西等地。 以上均以干燥、完整、幼虫未出,色黄、体轻而带韧性,无树枝草梗等杂质为佳。 【化学成份】含蛋白质及脂肪等。卵囊附着的蛋白质膜上,含柠檬酸钙(六分子结晶水)的结晶。卵黄球含糖蛋白及脂蛋白。 【炮制】 炒桑螵蛸:将净螵蛸和麸皮同炒至老黄色,取出筛去麸皮,放凉即可。盐炒桑螵蛸:取净螵蛸,用盐水拌匀,稍闷,入锅炒至微黄,取出晾干。(每桑螵蛸10斤,用盐5两,加水适量溶化) ①《雷公炮炙论》:采得,去核子,用沸浆水浸淘七遍,令水遍沸,于磁锅中熬令干用,勿乱别修事,却无效也。 ②《别录》:桑螵蛸当火炙,不尔令人泄。 ③《蜀本草》:《图经》云:以热浆水浸一伏时,焙干,于柳木灰中炮令黄色用之。 【性味】 咸甘,平。 ①《本经》:味咸,平。 ②《吴普本草》:神农:咸,无毒。 ③《别录》:甘,无毒。 【归经】 入肝、肾经。 ①《纲目》:肝、肾。 ②《本草经疏》:入足少阴、太阳经。 【功能主治】 补肾,固精。治遗精,白浊,小便频数,遗尿,赤白带下,阳痿,早泄。 ①《本经》:主伤中,疝瘕,阴痿,益精生子。女子血闭腰痛,通五淋,利小便水道。 ②《别录》:疗男子虚损,五藏气微,梦寐失精,遗溺。 ③《药性论》:主男子肾衰漏精,精自出,患虚冷者能止之。止小便利,火炮令热,空心食之。虚而小便利,加而用之。 ④《本草衍义》:治小便白浊。 ⑤《玉楸药解》:治带浊淋漓,耳痛,喉痹,瘕疝,骨鲠。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钱;或入丸、散。 【注意】 阴虚火旺或膀胱有热者慎服。 ①《本草经集注》:得龙骨治泄精。畏旋复花。 ②《药性论》:畏戴椹。 ③《本草经疏》:凡失精遗溺,火气太盛者宜少少用之。 ④《本经逢原》:阴虚多火人误用,反助虚阳,多致溲赤茎痛,强中失精,不可不知。 【附方】 ①治遗精白浊,盗汗虚劳:桑螵蛸(炙)、白龙骨等分。为细末。每服二钱,空心用盐汤送下。(《外台》)<中医中药房,转载请注明来源!-www.zyzyf.cn www.baicaozixun.com>>(责任编辑:中药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