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家论述】 1.《本草衍义补遗》:粟,陈者难化。《衍义》云,生者难化,熟者滞气,隔食生虫。所谓补肾者,以其味咸之故也。 2.《纲目》:粟之味咸淡,气寒下渗,肾之谷也。肾病宜食之,虚热消渴泄痢,皆肾病也,渗利小便,所以泄肾邪也。降胃火,故脚胃之病宜食之。按罗天益《宝鉴》云,粳粟米粥,气薄味淡,阳中之阴也,所以淡渗下行,利小便。韩《医通》云: 一人病淋,素不服药,予教以专啖粟米粥,绝他味,旬余减,月余痊,此五谷治病之理。 3.《随息居饮食谱》:粟米功用与二米略同,而性较凉,病人食之为宜。 4.《医学入门》:粟,即今之小米。山东最多。五谷中最硬,谓之硬粟,得浆水即易化。无毒。 5.《别录》:主养肾气,去胃脾中热,益气。 6. 陈粟米:主胃热,消渴,利小便。 7. 陶弘景:陈粟米:作粉尤解烦闷。 8. 孟诜:陈粟米:止痢。 9.《本草拾遗》:粟米粉解诸毒,水搅服之;亦主热腹痛,鼻衄,并水煮服之。 10.《日用本草》:和中益气,止痢,治消渴,利小便,陈者更良。 11.《滇南本草》:主滋阴,养肾气,健脾胃,暖中。治反胃,小儿肝虫,或霍乱吐泻,肚疼痢疾,水泻不止。 12.《纲目》:煮粥食益丹田,补虚损,开肠胃。 【摘录】《中华本草》
------分隔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