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出自《本草纲目拾遗》。 1.《本草拾遗》:檀树,取其皮和榆皮食之可断谷。又有一种,叶如檀,高五、六尺,生高原,花四月开,色正紫,亦名檀,根如葛。 2.《本草图经》:檀木,生江淮及河朔山中。其木作斧柯中者。 【拼音名】Tán Gēn 【英文名】Root-bark of Hupeh Rosewood 【来源】 药材基源:为豆科植物黄檀的根或根皮。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Dalbergia hupeana Hance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挖,洗净,切碎晒干。 【原形态】黄檀 乔木,高10-17m。树皮灰色。奇数羽状复叶,互生,长15-25cm,叶轴及小叶柄有疏柔毛;托叶早落,小叶片9-11,长圆形或宽椭圆形,长3.5-5.5cm,宽1.5-3cm,先端钝,微缺,基部圆形。圆锥花序顶生或生在上部叶腋间;花梗有锈色疏毛;花萼钟状,萼齿5,不等长,最下面一个披针形,较长,上面2个宽卵形,连合,两侧2个卵形,较短,有锈色柔毛;花冠淡紫色或白色,瓣片基部有长爪,旗瓣圆形,先端微缺,雄蕊10个,为二体,(5)﹢(5);子房有柄,柱头头状。荚果长圆形,扁平,长3-7cm,有种子1-3颗。花期7月,果期8-9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多石的山坡灌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华东、西南及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等地。 【化学成份】黄檀树皮含黄酮类化合物:右旋来欧卡品(leiocarpin),左旋来欧辛(leiocin),芹菜素(apigenin),异鼠李素(isorhamnetin),三萜糖甙:3β,22β-二羟基-12-齐墩果烯-29-酸-3-O-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半乳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醛酸甙[3β,22β-dihydroxyolean-12-en-29-oic acid-3-O-α-L-rhamnopyranosyl-(1→2)-β-D-galactopyranosyl-(1→2)-β-D-glucuronopyranosiduronic acid],3β,21β,22β-三羟基12-齐墩果烯-29-酸-3-O-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半乳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醛酸甙[3β,21β,22β-trihydroxyolean-12-en-29-oic acid-3-O-α-L-rhamnopyranosyl-(1→2)-β-D-galactopyranosyl-(1→2)-β-D-glucuronopyranosiduronic acid]及槐花皂甙Ⅲ(kaikasaponinⅢ)。 【性味】辛苦;平;有小毒 【归经】心经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止血消肿。主疮疖疔毒,毒蛇咬伤,细菌性痢疾,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各家论述】《本草拾遗》:主疮疥,系虫。 【摘录】《中华本草》
------分隔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