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出自《本草纲目》:陆放翁《诗序》云:蜀蔬有两巢。大巢即豌豆之不实者,小巢生稻田中,吴地亦多,一名漂摇草,一名野蚕豆。翘摇处处皆有。蜀人秋种春采,老时耕转壅田。蔓似莹豆而细叶,似初生槐芽及蒺藜而色青黄,至三月开小花,紫白色,结角子似豌豆而小。 【拼音名】Xiǎo Cháo Cài 【英文名】Herb of Pigeon Vetch, Herb of Tare Vetch, Herb of Tiny Vetch 【别名】柱尖、摇车、翘摇车、翘摇、元修菜、野蚕豆、漂摇草、雀野豆、野碗豆、雀野碗豆、白翘摇、苕子、白花苕菜、小野麻豌。 【来源】 药材基源:为豆科植物小巢菜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Vicia hirsuta (L.)S.F.Gray[Ervum hirsutum L.] 采收和储藏:春、夏季采收全草,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小巢菜 一年生草本,高10-30cm。茎纤细,具棱线,几无毛或被疏柔毛。偶数羽状复叶,顶端有卷须;托叶一边有线形齿,背面被疏柔毛;小叶8-16枚,叶片长圆状倒披针形,长0.5-1.5cm,宽1-4mm,先端截形,微凹,有短尖,基部狭楔形,两面无毛。总状花序腋生,较叶为短,有花2-5朵,序轴及花梗均有短柔毛;萼钟状,稍短于花瓣,具5齿,等长,披针形,有短毛;花冠蝶形,白色或淡紫色,长约5mm,旗瓣椭圆形,先端截形,有细尖,翼瓣先端圆,与旗瓣等长,无耳,具爪,龙骨瓣稍短于旗瓣,无耳;雄蕊10,二体;花柱先端周围有短柔毛,子房无柄,密生长硬毛。荚果长圆形,扁平,长7-10mm,被棕色长硬毛。种子1-2颗,棕色,扁圆形。花、果期3-5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小麦田或山坡。 资源分布:分布于陕西、江苏、安徽、浙江、江西、台湾、河南、湖北、四川、云南。 【化学成份】叶含芹菜甙(apiin)和槲皮素(quercetin);种子含热精胺(thermospermine),氨丙基高精脒(aminopropyl homospermidine),腐胺(putrescine),精脒(spermidine),精胺(spermine)。 【性味】味辛;甘;性平 【归经】肺;大肠;脾;胃经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调 经止血。主黄疸;疟疾;有经不调;白带;鼻衄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8-60g。外用:适量,捣敷。 【各家论述】 1.《食疗本草》:利五藏,明耳目,去热风,令人轻健。疗五种黄病。 2.《本草拾遗》:主破血、止血、生肌。 3.《纲目》:止热疟,活血,平胃。 4.《民间常用草药汇编》:发汗解表,除湿热,止白带。 【摘录】《中华本草》
------分隔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