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分布:云南、四川、西藏。海拔2800~4700m。多年生草本。根为民间草药。味苦、涩,性微温。清热解毒、涩肠止泻。又名小地榆、黄地榆、白地榆。 1.1.11巴豆藤Craspedolobium(豆科) 地理分布:云南、四川。木质藤本。根为民间草药。味微苦、涩,性温。祛风除湿、活血止血。又名:“铁藤”、“三叶大血藤”。以“巴豆藤”始载于《植物名实图考》。 1.1.12枳Poncirustrifoliata(芸香科) 地理分布:安徽、浙江、江西、江苏、福建、广西、广东、云南、四川、河南、贵州、湖北、湖南。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未成熟果实为传统中药,始载于《本经》。味辛、苦,性温。疏肝和胃、理气止痛、消积化滞。1.1.13裸芸香Psilopeganumsinense(芸香科) 地理分布:四川、湖北。多年生草本。民间草药,全草入药。味微辛,性温。消积止呕、解表利水、平喘。又名臭草、山麻黄。 1.1.14喜树Camptothecaacuminata(蓝果树科) 地理分布:四川、江西、湖北、广西、广东、福建。落叶乔木。叶、果实、根及根皮药用。味辛、苦,性寒,有毒。清热解毒、散结消痿。原名旱莲,始载于《植物名实图考》。 1.1.15长穗花Styrophytoncaudatum(野牡丹科) 地理分布:云南。多年生草本。根为民间草药,治疗子宫脱垂、脱肛等。 1.1.16明党参Changiumsmymioides(伞形科) 地理分布: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河南。海拔50一500m。多年生草本。根为传统中药,味甘、微苦,性微寒。润肺化痰、养阴和胃、解毒。 1.1.17川明参Chuanminshenvilaceum(伞形科) 地理分布:四川、湖北(宜昌)。多年生草本。根味甘、微苦,性凉。养阴清肺、健脾助运。当地作明党参用。 1.1.18川明参Dickinsiahydrocotyloides(伞形科)。地理分布:四川、云南、湖北、贵州。海拔1500—3200m。一年生草本。民间草药,全草入药。味辛、苦、性凉。祛风清热、燥湿止痒。 1.1.19滇芹Sinodielsiayunnanensis(伞形科) 地理分布:四川、云南、西藏。海拔2200~3100m。一年生草本。根为民间草药,称“黄藁本”,始载于《滇南本草》。味辛、苦、性温。解表利水、祛风止痛。 1.1.20岩匙Berneuxiathibetica(岩梅科) 地理分布:四川、云南、甘肃。多年生草本。全草或地上部分入药。味辛,性平。祛风散寒、止咳平喘、活血通络。又名岩筋菜。 1.1.21羽叶点地梅Pomatosacefilicula(报春花科) 地理分布:青海、四川、西藏、甘肃(岷县、临潭、夏河、玛曲、碌曲)。海拔3200~4600m一年或二年生草本。全草入药,藏药名“热巴”。味苦、性寒,清热、祛瘀血。 1.1.22匙叶草Latoucheafokiensis(龙胆科) 地理分布:云南、贵州、湖南、广东、广西、福建。海拔1000~1800m。多年生草本。民间草药,全草人药。味辛、苦、性寒。清热止咳、活血化瘀。1.1.23金风藤Dolichopetalumkwangsiense(萝摩科) 地理分布:贵州、广西。木质藤本。枝叶为民间草药,味苦、性寒。解蛇毒。 1.1.24长蕊斑种草Antiotremadunnianum(紫草科) 地理分布:云南、四川、贵州。海拔1600~2500m。多年生草本。根为民间草药,当地称“黑阳参”。味苦、微甘,性微寒。养阴清热、利湿解毒、散瘀消肿。《滇南本草》、《植物名实图考》有记载。1-1.25子宫草Skapanthusoreophilus(唇形科) 地理分布:云南、四川。多年生草本。根为民间草药,当地称“老龙根”。主治妇女月经不调。全草含二萜类化合物。 1.1.26异野芝麻Heterolamiumdebile(唇形科) 地理分布:云南、四川、湖北、陕西、河南。多年生草本。民间草药,全草入药。味辛、苦、性凉。清热解毒、理气和胃。 1.1.27天蓬子Atropanthesinensis(茄科) 地理分布:云南、四川、湖北。多年生草本。根具有镇痛作用,可作为提取莨菪烷类生物碱的资源。 1.1.28马尿泡Atropanthesinensis(茄科)<中医中药房,转载请注明来源!-www.zyzyf.cn www.baicaozixun.com>>(责任编辑:中药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