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医药经济报》作者刘成基陈汝朝中国中医药的始诅是五千年前的汉族祖先炎、黄二帝:炎帝神农氏深山采药,始创了中草药;黄帝则以《内经》理论为中医之祖。至今中华民族称为炎黄华胃,中医药可说与中华民族同时产生。但当时还是探索阶段,直至秦汉的名医如扁鹊、华佗等才开始使其真正发扬光大! 广州中医药源远流长 岭南情况与中原有所不同。岭南地区因有高耸的五岭与中原阻隔,在秦汉之前,还是蛮荒地区。当时,现珠江三角洲还是大海,现广州还被海水浸没,白云山以北则是热带雨林,瘴疠弥漫,只有很少的从浙闽来的古越人,在海边捕鱼为生。 公元前3世纪,秦始皇派大军开凿灵渠及梅岭通道,把岭南统一归泰,中原文化才开始传入岭南。稍后,秦军将领赵佗乘秦末之乱,在岭南建立南越国,亦仅在今越秀山麓珠江(当时是小海)边建成。因为缺医少药,不敢触及热带雨林的疫疠。 广州开始有中医药始于公元306年东晋道学医药家葛洪南来广州。葛洪(公元283--363年)原籍江苏句容,祖父是汉末吴国大官。他幼年丧父,躬身稼穑而勤奋好学,从叔祖葛玄学道及医药(葛玄是华佗师兄弟,道学名医)。葛玄命他南来投同是道学名医、时任南海太守的鲍靓。鲍靓对葛洪十分爱重,“尽授所学,以女妻之”。当时岭南瘴疠流行,人民染疫时除胡乱采些草药服用外,只有束手待死。鲍靓及女鲍姑虽懂医药,但鲍靓是地方官,政务太忙;鲍姑是女子,难为大量病人治疗,后遂由葛洪负责此事。于是葛洪得以悉心研究岭南各种对症医药。 在葛洪未来广州前,鲍姑为广州人治疫疠.只凭鲍靓的经验,用金银花、夏枯草等清热草药清水煎服,仅是发散风热。后来发觉王井水煎药有解毒安神奇效,遂专用越王井水(后因不敷用,在旁再开一井,后人名为鲍姑井)及并旁艾叶为药,治好病人甚多,而未明其理。嗣经葛洪研究:艾叶原产浙江,为艾炙原料,有驱寒药效,但移植越王井畔,则草根通经(广州人名之红脚艾),可以水煎服用,兼有温经止血、祛寒止痛奇效。葛洪称之为水质醇厚(经现代化验分析,认为越王井水系白云山蒲涧流来,流经土壤远,故含有机矿物质甚多)。因病人慕名求治者越来越多,井水及并畔红脚艾不敷应用,葛洪遂追源寻本,直至白云山蒲涧考察。蒲涧在白云山顶云岩之下,与九龙泉相通,涧中盛产九节菖蒲。葛洪采菖蒲试用,亦觉菖蒲与红脚艾相仿,于是断定为醇水沃草的作用。遂选蒲涧下游(现白云仙馆)辟为药圃,种植九节菖蒲及红脚艾等草药,并在此筑堂治病救人,正式开创了岭南医药济世事业。后人称葛洪为岭南医药之祖,尊称葛仙翁。 葛洪古方剂惠泽中外 葛洪开创了广州医药后,还先后到广州郊外(如南海丹灶、增城仙村、西樵山、罗浮山)等地行医布道,广收徒众,至今各地均有其传人遗闻或遗迹。遗下的中医药学真传,有《金医药方百卷》、《肘后备急方》、《抱朴子》等,均被后世中医药家视为秘宝。葛洪除精心研究栽植中药、水煎中药外,还欲研究火炼中药,在广州浮丘、南海丹灶、罗浮冲虚等处均曾建炉炼丹,但最后药丹未炼成,却意外炼成了化学合金,因此便有了在李约瑟博士名著《中国科技史》中称葛洪为世界化学合金之祖的佳话。 葛洪对道学、化学等都有突出成就,但他最擅长的还是中医药学。他用红脚艾、九节菖蒲等珍贵岭南特产中药消灭了岭南疫疠(热带传染病)。他还不断有创新的治病方法,如用狗脑治疗狂犬病、提出当时认为无法治愈的天花免疫治疗法、提出青蒿抗疟法等等,都被后世医药科学家认为符合现代医学原理。 葛洪仙逝后,其弟子成为历代中医药界的中坚,如南朝陶弘景。唐孙思邈,宋王怀隐,元丘处机,明王珪,清傅山等,都是得葛洪所传,而成为一代名医的。 清中叶以后,岭南葛派中医受到中原中医和西洋医学的冲击,日渐衰落。加以葛洪讲道与道教正统的鬼神派不同,葛洪宣扬无鬼神,仙人是高尚而长寿之人,人人可修德成仙;还宣扬“我命在我不在天”,健康由自己掌握等。因而为正统派所不容,他们否认葛洪是道教宗师,将葛派弟子开除出道教,因此后世葛派弟子也多不敢承认自己是葛派医家。<中医中药房,转载请注明来源!-www.zyzyf.cn www.baicaozixun.com>>(责任编辑:中药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