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芷,又名香白芷,为伞形科植物白芷的干燥根。主产四川、河北、河南、浙江等地,系40种大宗常用药材品种之一,也是“十三香料”之一,属药食两用品种。因其生长周期短,易种植、不易保存、用量大、产区分布广等特性,生产几上几下,市价升降频繁,长期受广大经营者关注。川白芷为白芷家族中的一员,因种植历史悠久,质量最佳、产量最大,享誉全国。川白芷产量的多少,价格的高低,直接影响全国白芷市场行情。 在川白芷产新之际,业内人士专程前往白芷产区--遂宁、达县、安岳、南川作了详尽的产情调查。 遂宁地处四川盆地中部丘陵地区。白芷历年产量约占全川的60%以上。据中国药典记载,遂宁因其适宜的气候、水文、地理特性,所产白芷为白芷家族中上品,享有“道地药材”之圣名。遂宁,也因此有“川白芷之乡”的称誉。蜿蜒的涪江从北而南缓缓地流淌而下,穿城而过,涪江河两岸近60公里的狭长河谷地带,栽种着成片的白芷,柳树、红江、梓潼、永胜、南强、过里坝等乡镇,是遂宁白芷较为集中,年产100吨以上的几大产区。 射洪柳树镇,一个因“悠悠岁月久,滴滴沱牌情”而闻名全国的乡镇,在遂宁境内地处涪江上游。笔者一行到达时,地里白芷苗势已经枯萎,农户正在拔地里杂草,准备起挖。据农户反映:地里长势与去年差不多,但由于去年下种少,总量肯定不及往年。 沿着涪江顺流而下,我们来到了蓬溪红江镇,一个古老的地名,一个年轻的产区,因其距离市区较远,销售很不方便。早些年,很少栽种白芷,上世纪80年代初期,市场放开,白芷结束了由国家统购统销的购销方式,作为遂宁特色农业之一的白芷种植迅速发展,到了90年代初期,白芷栽种成了当地一大经济来源,红江发展成为了遂宁白芷的一大产区。看到路边晾晒着的白芷,根条普遍偏小。通过走访得知,红江去年下种面积跟往年差不多,但由于单产量大幅下降,估计减产在四成左右。 梓潼,分布着段家坝、王爷庙、孔家梁子、张家梁子及小坝子几个产区,历年白芷总产量、根条大小、外观形状,都在遂宁算较好产区,今年减产也在三成左右。种植户说:种植面积跟往年差不多,施用肥料也不比往年少,不知什么原因,今年亩产就是很低。 永胜,由于去年川白芷GAP基地建立,白芷种植面积有所扩大,但因气候影响、单产下降,估计总产量略低于往年。 河东,原名仁里镇河东乡,是遂宁白芷的主产区。随着社会城市化发展步伐的加快,2002年,区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决定迁出老城区,决定迁往遂宁城仅一河相隔的河东乡,建立自己的独立行政区--河东新区。作为县政府所在地。建新城、修建护城提、涪江第三桥,遂宁迎来了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城市改造,占用了大量耕地,根本没有土地种白芷,产区逐步萎缩。正常年间,河东乡年产白芷200余吨,今年仅有几十吨产量。 南强镇,地处城市近郊,是计划经济时期最主要的白芷产区,也是历年白芷产量最大,最为集中的产区,辖区内分布着马崇岭村、小河洲村、三洲村、农坪乡几个产区。马崇岭村在80年代初期,白芷成片栽种、产量很大,曾高达200吨以上,随着蔬菜基地地位的确立,白芷栽种呈逐年减少之势。近几年,仅涪江河岸边低矮潮湿处还可见到零星种植,产量基本保持在每年50吨左右。由于去年以来,马崇岭村已被城市征地修建工业园区,白芷今年没有收成。三洲村、小河洲村是涪江河在遂宁城市下游河心地带,千百年来冲积而成的一块四面环水,面积为10多平方公里的冲积平原。肥沃的土质,沙性的土壤、透水性良好,非常适合白芷栽种,农民的精心管理和培育,历年白芷产量、质量都为遂宁之冠,所产白芷个大,均匀、外观光滑、分叉少是遂宁白芷历年加工出口外销货源最主要也最关键的产区。前几年,白芷产量曾高达500吨,近几年,由于城市外围化发展,三洲村、小河洲村也由原来的粮食产区逐步演变为蔬菜基地。由于白芷种植不划算,农户减少白芷种植改种蔬菜,估计今年产量为250吨。农坪,是遂宁白芷最古老的产区、现已发展成为遂宁白芷的集散基地,商贩最多、信息最灵、市场经济意识最强,由于近年来药市低迷、市场疲软,白芷多年低,农户缺乏种植积极性,白芷栽种越来越少。<中医中药房,转载请注明来源!-www.zyzyf.cn www.baicaozixun.com>>(责任编辑:中药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