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治疗主要是凉血清热,其中怎样区分血热、血虚、湿热还是肝肾两虚?风湿有风寒湿热之分,而平时风寒讲的多,湿热讲的少,能否增加湿热方面的相关内容?中医和民族医在治疗风湿病方面有什么特点和优势吗?针对读者关心的问题,笔者经查阅相关资料并采访风湿病方面的专家,整理出以下内容,供读者参考。 中医学对风湿病的认识 风湿病是西医病名,属中医痹症范畴,它的发生主要与正虚、邪侵及痰浊瘀血有关。中医治疗风湿病遵循辨证论治原则,首当辨明虚实寒热。病属实者,以肢体关节肿胀、疼痛、麻木为主证,无正气虚弱的表现。病属虚者,伴气血损伤、脏腑亏虚证候。 中医临床治疗风湿病通常按病症寒热性质主要分为风寒湿痹和风热湿痹两型。 1.风寒湿痹: 症状为肌肉筋骨关节疼痛、肿胀,肢体麻木,得热痛减,遇冷痛增。舌苔薄白或白腻。风寒湿痹又可再分为行痹、痛痹及着痹。行痹以感受风邪为主,痛处游走不定;痛痹以感受寒邪为主,痛有-定处,喜热怕冷;着痹以感受湿邪为主,痛处固定,肌肤麻木、沉重。治则以散寒、祛风、除湿。中成药内服可用风寒湿痹冲剂、风湿关节炎片等。外用药有骨有灵擦剂、麝香壮骨膏等。 2.风湿热痹: 症状为肌肉筋骨关节疼痛,局部红肿、灼热,甚者痛不可及,得冷稍舒,或伴发热、恶风、口渴、烦闷等全身表现,舌质红,舌苔黄或黄腻。治则:清热、祛风、除湿、通经活络。中成药可选用二妙丸、四妙丸等。 3.其他症状 若病人无局部冷热与皮色异常,亦无喜暖或怕冷等全身症状,则多属感受风湿之邪。治则:以散风除湿为主。中成药有舒筋活血片、天麻丸等,并可外用追风膏、伤湿止痛膏。 若病人痛处怕冷亦怕热,关节局部喜暖亦喜凉,多为寒热错杂瘀血阻络。治以散寒清热、通经活络。中成药有通络开宁片。 若风寒湿痹病人兼有气血两虚,可见面色萎黄、乏力气短、自汗心悸、食少便溏。治则:益气养血。中成药有大活络丹、活血通脉片等。 若风寒湿痹病人兼有肝肾亏虚,可见腰膝酸软、神疲乏力、健忘尿频、关节强直畸形。偏阴虚者,头晕耳鸣、五心烦热、咽干盗汗;偏阳虚者,形寒肢冷。治则:补养肝肾、强壮筋骨。中成药有健步壮骨丸、壮骨关节炎丸等。 民族医对风湿病的认识和治疗 因为各民族特色医药治疗风湿病的理论和方法丰富多彩,限于篇幅,兹举壮医、苗医和蒙医的治疗方法。 1.壮医药 壮医称风湿病为风湿骨痛,是以筋骨肌肉关节酸痛、麻木、重着、伸屈不利、肿大,甚至关节变形、行走困难为主证的一种疾病。壮医在治疗风湿病时,分三证进行治疗,即阳证、阴证、虚证。治则以祛风散寒或清热解毒,解毒通络、运行气血为主,采取壮药内服外治综合治疗。阳证表现为关节红肿、遇热加剧,治以清热除湿、祛风通络为主;阴证表现为关节肿痛、遇热稍缓,治以温经散寒、除湿通络为主;虚证表现为反复发作,治以祛风湿、补气血、壮筋骨为主。 壮医治疗风湿病常用的外治疗法有药熨疗法、药罐疗法、刺血疗法、药线点灸疗法等。其中,刺血疗法,是用针刺患肢穴位出血,或采用刺血加拔罐肿痛部位穴位。药罐疗法,主要是选取金竹制作药罐,然后用壮药浸煮20分钟,趁热对患者肿痛部位进行拔罐。拔罐的优势就是能使热力、药力充分发挥,达到祛风散寒、除湿、清热解毒之功效。 2.苗医药 苗医的风湿病属“风”范畴,主要是指因风毒、湿毒、热毒、冷毒等侵入人体导致阴大筋脉和六大关节受损而表现为疼痛、麻木、抽搐、肢体活动受限为主症的一类疾病。广西的“苗家七十三风”,湖南苗医的“三十六风”症中都包涵了风湿病的内容,是苗医较为擅长治疗的一类疾病,多采用内外结合、多管齐下的方法,往往有妙手回春之效。 治疗的原则是以舒通筋脉,通气散血,拔毒祛风为主,再根据毒邪的性质进行药味和方法的调整以求达到更高的治疗效果。常用外治法有弩药针、拔火罐和烧药火疗法,再加上内服药的配合,常用内服药有透骨香、见风蓝、黑骨藤、白金条、三角枫等。 苗医治疗风湿病的外治方法主要是先用弩药针沿着痛处扎针,并在扎针部位打砸角(或拔火罐),然后在针刺过的部位上盖1块湿毛巾取1碗药酒,将其点燃后抹于毛巾之上烧,至皮肤发热、发烫为止。<中医中药房,转载请注明来源!-www.zyzyf.cn www.baicaozixun.com>>(责任编辑:中药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