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明确有效成分,寻求同一品种基源新的有效部位,扩大或替代有效部位 如:传统“三七”仅以根块入药,从其根块中分离提取的“三七总皂甙”被公认为是最能代表和反映“三七”活血、补虚作用的有效成分。而现代研究发现,在其茎叶中同样含有功效作用与“三七总皂甙”基本一致的有效成分――“三七叶甙”。如是,无论从资源的消耗、成本的降低、环境的保护、药农的增收诸方面的任何角度看,都可以获得极好的效应。 三、重视和加强临床中药学的研究与应用,研究最佳用药量效,优选用药剂量,降低单位用药消耗,减缓资源需求压力 必须突破传统药学研究的模式,以“中医与中药结合、实验研究与临床研究结合、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结合、传统研究与现代研究结合”的思路与原则,实现“老药新用、常药特用、优化量效(关系)”;研究最佳用药量效,优选用药剂量,降低单位用药消耗,减缓资源需求压力。这或许可以成为濒危中药资源保护与利用的重要出路之一。 四、从少数民族医药中寻找和开辟新的药物来源 少数民族地区有着独特的自然条件和生活习俗,可从当地资源中发现许多有开发利用前途的药物。如维药中的阿里红、一枝蒿、驱虫斑鸠菊、唇香草、苦豆子、菊苣、心草、睡莲等;藏药中的西藏龙胆、粗茎龙胆、藏紫草、细花滇紫草、阿坝当归、竹节羌活、水母雪莲花、珠子参等;蒙药中的沙棘、香青兰、寒水石等;白族药中的青羊参等;纳西和苗药中的金不换等。 近年来通过本草学、生药学、植物学、化学、药剂学、药理学等的研究,对民族药的科学研究已有了很好的基础,作了较系统研究的有蒙药的文冠木、金莲花、北草乌叶、窄叶蓝盆花、广枣、紫花高乌头、白苣子、土牛黄和沙棘等;维药中的天山棱子芹、骆驼蓬、新疆雪莲;壮药岩石羊;傣药“麻新哈不”马鞍莲、“牙节”南山藤;畲药细叶青萎藤;蒙、藏、纳西等民族共用药独一味等。尤其可贵的是对70多种藏药进行了多学科的研究,主要有红秦艽、獐牙菜、虎耳草、矮莨菪、红景天、湿生扁蕾、雪莲、独一味、紫堇属、杜鹃属、蒿类和藏雪鸡等。 从民族药中开发新药,可扩展中药的资源库。以云南为例,上世纪70年代以来,云南已从民族药中开发出20种新药,其中著名的“傣肌松”,就是从傣药“亚乎奴”中开发出的一种肌肉松弛剂;“木札”为景颇族用药,其种子有治疗失眠和头痛的作用,从中分离出豆腐果甙,开发生产出“神衰果素片”;苗族用灯盏细辛治疗瘫痪,其主要成分是焦麸康酸,有扩张血管、增加血流量、减低外围血管阻力的作用,现已生产出“灯盏细辛注射液”;用哈尼族药青叶胆制成了治疗肝炎的“青叶胆片”;用哈尼族药“莫阿宰呢”生产的“昆明山海棠片”,可用于治疗类风湿和红斑狼疮;从纳西族药“埃酥蒙”(岩白菜)开发出“岩白菜素片”;利用景颇族药雪胆生产出“雪胆素片”等。如是种种,都是当今中必不可少的有效治疗药物。 五、重视微生物药源及其代谢产物的综合利用 传统的中药资源来源分类主要有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但从生物学特性及其分类学看,有的中药品种来源则属于微生物。如马勃、灵芝、茯苓、猪苓、云耳、虫草、僵蚕、雷丸、天竺黄、猴头菌、香菇等。它们中的大多数,都是中医临床常用的主要药物。 从生物学特性看,微生物多具有单细胞无性分裂、生长繁殖速度快、适应力强、营养及生长条件要求低的特点,可进行大量、低成本的生产。从这一特点出发,重视微生物药源及其代谢产物的综合利用,对于濒危中药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六、增加科技含量,运用现代高科技手段与方法,提高保护与利用的效益与效率 1.重视宏观生态、生物群落的保护、恢复与重建,确保濒危中药品中有效成分的品质及其含量,满足中医临床用药的需要<中医中药房,转载请注明来源!-www.zyzyf.cn www.baicaozixun.com>>(责任编辑:中药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