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传统中药在临床上用于治疗心血管疾病。在1万多种的传统中药中,当归﹑川芎常用于治疗心血管疾病。当归和川芎是活血化淤药。在陈可冀等[1]对活血化淤药的分类中,当归属于和血类药物(指有养血、调和血脉作用的药物)。川芎属于活血类药物(指有活血、行血通淤作用的药物)。此分类方法经中国全国活血化淤学术会议讨论通过并获推广应用。 对药川芎和当归组成的佛手散长期以来被用于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血压病[2]。二者也常被用于复方中如生化汤、血府逐淤汤等。本文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国内外近年来对当归﹑川芎药理作用研究进行综述,使传统的中医药理论的经验性和科学性得到有机的统一。为阐明其疗效﹑作用机理﹑提供理论依据,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和新药研发。 1当归川芎研究概况 当归RadixAngelicaSinensis为伞形科植物当归AngelicaSinensis(Oliv.)Diels的干燥根。味甘、辛,性温。归肝、心、脾经。能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月经不调、经闭痛经、虚寒腹痛、风湿痹痛、跌仆损伤、痈疽疮疡[3]。川芎RhizomaChuanxiong为伞形科植物LigusticumChuanxiongHort的干燥根茎。味辛,性温。归肝、胆、心包经。能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用于头痛、风湿痹痛、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疮疡肿痛、癥瘕腹痛、跌仆肿痛等[3]。二者有共同的功效,比如治疗月经不调,痛经,疮疡肿痛等。同时当归还可以补血,可用于治疗血虚萎黄,还可以润肠通便。川芎能行气祛风,可以治疗头痛,风湿痹痛等。 当归和川芎存在共同的有效成分,如藁本内酯、阿魏酸等。此外当归中还有当归多糖、当归挥发油(除阿魏酸以外)、氨基酸、微量元素等[4,5]。川芎中还有生物碱、川芎素、酚性物质、有机酸、苯酞内酯及其他成分[6]。 2药理作用研究相似点 近年来对当归和川芎药理作用研究主要集中在抗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扩血管、清除氧自由基、保护脏器的缺血损伤、抗肿瘤、调节免疫系统等方面[7~10]。 二者都能活血化淤。活血化淤与血淤证研究一直是传统中医药学和中西医结合研究中最为活跃的领域。活血化淤类中药的作用机制主要在于活其血脉(改善心脑血管功能、血液物理化学性状、血小板及凝血系统功能、微循环等生理功能)、化其淤滞(抗心肌缺血、脑缺血,抑制血小板聚集,抗凝、抗血栓形成等)[1,11]。各种致病因子所造成的全身或局部组织器官的缺血、缺氧、血循环障碍以及血流变性和黏滞性异常而导致各组织器官水肿、炎性渗出、血栓形成、组织变性、结缔组织增生等一系列的病理变化,都可以概括在血淤证的病理实质中。 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心、脑、肾、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动脉粥样硬化,中医认为这些病是血行不畅或者血流淤滞而形成的。通过对当归和川芎药理作用的研究,二者能发挥上述的作用起到活其血脉化其淤滞的作用[12]。 川芎和当归提取物(ELCAS)能通过增强抗氧化能力,激活ERK信号传导途径,促进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的表达,保护对抗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CV304)细胞受到氧自由基的损伤。结果表明为ELCAS在心脑血管疾病方面提供了新的治疗方法和证据[13]。 阿魏酸是中药当归、川芎有效成分之一,具有改善血液循环抗凝血并能抑制血小板聚集,有明显的抗血栓作用;抑制巨噬细胞活化、抑制花生四烯酸(AA)代谢、拮抗组胺、降低血管通透性、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等广泛药理作用。阿魏酸能通过抑制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1/2),应激活化蛋白激酶(JNK)而显着抑制有血管紧张素II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VSMC增生。结果显示阿魏酸将有可能成为有效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药物[14]。 藁本内酯是当归、川芎有效成分之一,藁本内酯的药理报道较多,但大部分是用当归油或川芎油等含藁本内酯的混合物来完成的,因而其药理研究均不够深入和细致,这是由于藁本内酯的不稳定性而导致其纯品的制备和保存较为困难而造成的。从已有的研究报道看,藁本内酯对心脑血管、循环系统及免疫功能等均有较强的药理作用[15]。当归挥发油中的藁本内酯能够通过减小氧化应激和抗细胞凋亡来保护缺血再灌注损伤对大脑的伤害。腹腔注射藁本内酯能够在缺血损伤小鼠的脑组织中降低丙二醛(MDA)的水平、增加谷胱甘肽过氧化酶(GSH-PX)和超氧化酶歧化物(SOD)的活性水平。此外藁本内酯在缺血损伤的小鼠大脑皮层的免疫组化研究发现,其能增加原癌基因Bcl-2的表达,降低Bax和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的表达[16]。<中医中药房,转载请注明来源!-www.zyzyf.cn www.baicaozixun.com>>(责任编辑:中药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