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味中药叫附子,凡稍稍留心医学的人都知道它,大热大毒,药力峻猛。《尚书》说:药弗瞑眩,厥疾弗瘳,意思指轻描淡写而没有什么副作用的药,治不了大病的,颇有道理,与此相反,明清以来讲究王道用药的医家对附子就大抵敬而远之了。 晚近《中药大辞典》指出附子的作用是:回阳补火,散寒除湿,恰似一盆火,可温暖身体且烤干被寒雨淋透了的衣服,适宜治疗一切沉寒痼冷之疾,这已成为数百年来医界的定论了。其实,这个观点是不全面的,在补火之外,它更有攻瘀逐血的功能,宋以前靠它来抢救重急症,金元以后由于历史的原因及大热大毒的副作用,被淡化了,被变异了,时光流逝最是可怕,铁定的事实也往往会被改变得面目全非。我今天重提附子攻瘀,不仅仅由于恋古之癖,更因为它具有其他任何药物所不可替代的实效,我二十年前治冠心病不用附子疗效不显,二十年来加用后大多数病人的心绞痛能被缓解,且用量不必大,疗效可以重复,副反应可以避免,作为一名医生对此能无动于衷吗? 攻瘀之说并非立异标新,千年前古人早已谆谆讲透了,《神农本草经》就说它:破症坚积聚、血瘕,《日华子本草》称消瘀血,汉代名医张仲景救治各种重急症都以它为主药,包括今天临床的急性心肌梗塞,宋前医方抢救心腹痛急症几乎都依靠它,这里不禁要问,倘使附子只是补火,那么古代的重急症清一色都是因为受了寒?古代不允许有火旺的人?火旺的人得了重病也无药可救只能等死?显然是站不住脚的。受寒只是始因之一,寒可造成瘀,不通则痛,但其他因素如暑、湿、燥、火也可致瘀,非独于寒,古人持附子着眼通瘀治病,这是基本出发点。耐人寻味的是现代实验室却支持了汉唐古人的观点,认为它能减少动物的急性心肌缺血损伤,真是中西贯通,古今同心,明眼人一望而知用补火、散寒来覆盖消瘀血是有悖科学的,属以偏概全的误导后学,今天我们应该有勇气把明清后被颠倒了的观念重新颠倒过来,恢复旧观,面对未来,脚跟向后用力,前行方始稳当。 我提附子攻瘀,是师友学术切磋的结果,诸贤如木工钻眼,已至九分,我在陈苏生、裘沛然先生、世芸兄启迪帮助下,透此一分的,它不止复古,更在创新,为临床治重急症寻辟一条极具前景的辉煌大道。补火只是雾里看花,消瘀则换盆放到了阳光底下,不够的,更当移置到显微镜下,坐在冷板凳上,细细梳理,作出科学的结论。当务之急则是如何把我们自己从陈陈相因了数百年的补火的桎梏中解脱出来,看到山外有山,想到天外有天,这是最难的。<中医中药房,转载请注明来源!-www.zyzyf.cn www.baicaozixun.com>>(责任编辑:中药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