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有若干种药物,这样的标准制定起来更是困难重重。有的品种质量标准缺乏专属性检测指标,更突出的是有的标准中指标成分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并不明确。深入研究有效成分与临床药效的量效关系,使药品标准真实反映药品内在质量是中成药的一个“坎儿”。 还有,我国现行药典及部局颁布标准中许多中成药没有规定明确的有效期、安全性和有效性。这与中药的特性有密切的关系,许多中药材可以长时间“不过期”,有的甚至“久陈愈佳”,而中医讲究“辨证施冶”、“临证遣方”,如果没有临床医生辨证的过程,很难说一副中药方剂或成药对哪些人“有效”,对哪些人“无效”。而且中药有“十八反”、“十九畏”需要避免,临证配伍又往往不拘一格,中药的“毒性”大多是“相对而言”的,难以界定。 这样的问题提示我们,削足适履怕是不行了。 中医理论也应该走出国门 中医讲究“辨证”,西医讲究“症状”,一个“证”字和“症”字,表明着中西医的本质区别。不以中医理论为基础,一味只讲中药,怕是难以走通的。 我们不妨回过头来看一看一百多年前西医走人中国时的某些情况。 我们没有听说过一位中医大夫第一个为中国病人开出西药药方,试想想这也是不太可能的。虽然我们没有确实的根据,但也可以猜测一定是西医医生首先来到了中国,而后才有了西药在中国人当中的应用,这第一个西医医生可能是一位传教士,也可能是留洋的中国人,也可能是已经掌握了西医的东洋人……他开出的第一个“青霉素”处方,肯定是因为觉得病人有了某种“感染”的症状,而不是因为病人“火热内盛”的证候一… 我们可以这样推想,如今的中医要走出国门,应该也走类似的途径,必须让中医理论或者说中医思想与中药一起走向国际。扮演中医“传教士”的可能是中国本土的中医医生,也可能是国外的留学生,也可能是学术交流或短期培训,但无论怎样,这都将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更是一个必须的过程。 也许中药走向国际市场可能先从比较擅长的方面人手,比如利用中药对生理功能进行某些方面的调节,调节亚健康状态,免疫性疾病的调节,脏腑功能调节等。开发中药新药应从目前常见病、疑难病重大疾病入手,尤其是化学药物还没有满意疗效而中药疗效较为确切的疾病,以增强中药的国际竞争力。 很多业内人士也认识到.中医和中药就像人的两只脚,仅靠一只脚是走不出国门的,一只脚在门内,一只脚在门外,那么结果只有两个:要么栽跟头,要么寸步难行。 中医中药,两只脚才能走好国际化的道路!文/贾玉华 <中医中药坊,转载请注明来源!-www.zyzyf.cn www.baicaozixun.com>>(责任编辑:中药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