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生产过程中的质量问题,同样不容忽视。在中药饮片加工方面,生产水平低、产品质量不稳定、炮制规范不统一;在中成药生产方面,单个产品和同类产品低水平重复生产,其中一些质量不高、疗效不佳、销路不畅的产品制约了质量过硬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使其难以形成更大的规模。 二、营销体制问题。我国中药出口原来主要由外贸公司统一经营,国内一些著名的中药品牌,如北京的李时珍牌、云南的茶花牌、广东的五羊牌等,均由外贸公司注册。近年来,一些大中型药厂纷纷取得自营进出口权后,工贸之间的商标纠纷、供给矛盾不断升级。外贸企业除维护原有贸易渠道外,对新兴国际市场的开拓缺乏积极性和动力,而中药企业往往把国内市场作为营销的主攻方向,对国际市场的研究和投入都不够,加上开发国际传统医药市场难度很大,需具备专门的业务人员,企业的营销人员往往不敢涉足。另外,国内的中药经营企业过多,既有价格竞争,也有非价格竞争,相互的正常经营渠道和秩序也造成了很大冲击。都对中药出口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三、剂型标准问题。我国中药的传统剂型——丸、散、膏、丹、汤等,和国际上流行的剂型格格不入,既不利于卫生指标的控制,又不便于服用和携带。还有重金属含量、农药残留量等,也远远达不到欧美有关药品甚至食品的基本要求。 四、技术创新问题。我国中成药科技开发能力不强也是其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的原因之一,一些珍稀濒危药材代用品研究还处于“盲区”,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提升传统中药材生产水平和对新型药材开发利用的深度和广度均有待技术创新。 切:中药国际化的路该怎么走 回归自然,绿色消费意识的兴起,使天然药物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人们寄希望于天然药物或非药物治疗来解决化学药品的毒副作用、抗药性以及药源性疾病等问题。另外,对将要进入老龄化社会的21世纪来说,作用缓和、具有适应多样性的中药制剂是患有慢性病,特别是多种脏器疾病的老年患者最理想的药物。据了解,即使以严格管理药物闻名的美国也不再墨守成规,一些具有保健和治疗作用的植物药剂可以在美国以“食品补充剂”的形式上市,这给中药走向国际市场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面对不同文化背景等多种因素的制约,面对我国中药企业得不到西方国家认可和接受的现实,面对中药企业产品出口在国内受到诸多方面的制约,面对国外“洋”中药的挑战,有识之士呼吁:尽快建立我国中药国际标准,精简中药出口过程中不必要的审批手续,加快中药国际化进程乃当务之急。 一、简化程序、科学营理。尽快协调解决阻碍中药企业出口的一些不协调的管理办法,简化濒危证明办证手续,缩短办证时间,合理收费,将递交申请和出证实现一地完成,减少不必要的中间环节。 二、将植物提取物列入高新技术管理目录。按现行海关编码,植物提取物属于农副产品,而实际上植物提取物是现代科学技术在传统中药材中的具体运用,科技含量高,加工工序流程复杂,产品的附加值高。即使是为了加强管理,也要从有利于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角度出发,将其作为特殊产品,实施行业管理,限定经营企业,或实施出口配额管理。 三、尽快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中药品质国际标准。中成药多为复方制剂,稳定性难以控制,目前尚无国际认可的质量标准。这就要求我们从保护中药自主知识产权的高度出发,加大实现中药材、中成药质量控制的标准化、规范化力度,在增强生产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的同时,尽快制定和实施中药的GAP、GMP、GSP等国际化标准,以加快与世界各国天然药物及传统疗法行业组织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传统疗法及天然药物的标准化进程,推动中医中药科学化、现代化和国际化,使中药早日成为国际公认的天然药物。 四、继续走好以医带药的路子。要总结推广我国在国外开展中医医疗服务的成功经验,在国外合资兴办中医医疗机构,并由此带动中药、中医技术及劳务的输出,让国外政府、医生、消费者了解和熟悉中医中药,以提高对中药产品的需求量,从而加速我国中药走向国际市场的步伐和进程。<中医中药坊,转载请注明来源!-www.zyzyf.cn www.baicaozixun.com>>(责任编辑:中药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