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归补血汤出自《内外伤辨惑论卷中》:当归补血汤:治肌热,燥热,困渴引饮,目赤面红,昼夜不息。其脉洪大而虚,重按全无。《内经》曰:脉虚血虚。又云:血虚发热。证象白虎,惟脉不长实为辨耳,误服白虎汤必死。此病得之于饥困劳役。黄芪一两,当归(酒洗)二钱。右件口父咀,都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柤,温服,空心食前。 解读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卷中,有几个关键词:内伤,气虚,阴火,升降失常。
当归补血汤证得之于饥困劳役,为内伤无疑。而在李东垣学说理论体系中,饥困劳役所伤为脾胃。脾胃虚损直接导致气虚,即元气不足。气虚之后又可导致阴火内生,即火与元气不能两立,一胜则一负。
而主治中肌热、燥热、渴饮、目赤、面红,一派阴火征象。脉洪大亦为阴火内盛之脉。脉虚,重按全无,为气虚之脉。论中所有脉、症都可用气虚阴火作解,为何提及血虚?如何辨出血虚?
补中益气汤出自饮食劳倦论下,四季中对应春升;当归补血汤出自暑伤胃气论下,四季中对应夏浮。两方对比,或许能进一步明白当归补血汤方。
两方所治证都有气虚、阴火。补中益气汤证中阴火产生的机理是血并于阳,气并于阴,上焦不行,下脘不通,即在气虚的基础上,阳气不能升浮外达,导致气偏胜于里,血偏胜于表,气机郁滞而化生阴火。那么,有没有这种可能:当归补血汤证中阴火产生的机理是气并于阳,血并于阴?并作偏胜解,阴、阳作表、里解。也就是说,在气虚的基础上(加上暑热之外因),阳气浮散太过,相对来讲,在表之气偏胜于血,即在表偏于血虚。
血虚发热,当归补血,难道是由此而来?如此分析,阴火因于血虚,本质上仍是气虚,故用大剂黄芪补气为主,佐以当归养血和血。
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提到这么一句话:仲景之法,血虚以人参补之,阳旺则能生阴血也,更加当归和血在本方中似可这样说:东垣之法,血虚以黄芪补之,阳旺则能生阴血也,更加当归和血。
从药物组成看,当归补血汤可看作补中益气汤的减味方。相对来讲,当归补血汤的病位在表,且阴火的形成主要因于气虚而无明显脾胃升降枢纽障碍表现,故在补中益气汤基础上去掉了补中气之人参、白术、炙甘草和复升降之升麻、柴胡、陈皮。在取用黄芪、当归的同时,使用了较大剂量,盖因于阳气浮散,阴火又盛,加之暑热耗气,非重用不足以实卫,不足以救急,在东垣用药心法中当属从权、暂用之法。
同为治疗暑热伤人之气虚发热,清暑益气汤与当归补血汤两方证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有湿热内滞和升降失常,而后者没有。
近代医家冉雪峰在《冉氏方剂学》中对本方的解读可供体会:其病理总缘阴阳不相顺接,气血不能融贯,故作上下暌隔,虚实相乘诸现象。此证并非虚寒之气虚,果尔,宜用济生之芪附汤。亦非下焦虚寒之血虚,果尔,宜用圣济之当归附子汤。盖只是气弱不运,化机欲熄,因而鼓之舞之,增加氧化,唤起机能,俾打通隔阂,归于融洽。金匮有针引阳气,令脉和则愈之文,和则气血相含,归于融洽。可知黄芪五物汤,为引导阳气,此方亦是引导阳气。方名标出补血,却是补气,方名标出当归,却是侧重黄芪,此项分际,殊耐领略。徐灵胎谓此为补表血之方,犹其浅焉者也。 <中医中药房,转载请注明来源!-www.zyzyf.cn www.baicaozixun.com>>(责任编辑:中药资讯) |